全网影视剧观看网站,战狼第4集免费播放在线观看_高清超清在线观看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人才培養 - 正文

【聚焦2020計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固本拓新、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教育

學生通訊員 李慧韜


“對于新聞與傳播學院而言,國際化教育是我們的特色,一直以來我們秉持著眼全球、立足本土的人才培養觀。”新聞學院副院長杭敏教授在2020年9月3日舉行的清華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暨港澳臺工作會上表示。今年時值清華“國際化能力提升計劃”(下稱“2020計劃”)收官之年,在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全球疫情不容放松的背景下,如何鞏固國際化教育成果、如何創新求變?新聞學院給出了自己的答卷,為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國際化布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勝任全球

設在絲綢之路和亞洲邊地上的“大篷車課堂”是新聞學院最富有國際化特色的課程之一。參與“大篷車課堂”的同學既探訪過塞外、藏區、草原等地域,也穿越過西伯利亞走廊、中巴經濟走廊、法顯海上求法等路線,甚至在2019年還遠征北極圈。“大篷車課堂”創立于1999年,作為學校首批“挑戰性課程”,以野外實踐多、課業要求高、教師點評“狠”著稱。在過去的20年里,項目創立者、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學院李希光教授始終堅持“學在路上”的新聞教育理念。在談及“大篷車課堂”的重要意義時,李希光教授表示:“大篷車課堂”是“在了解歷史、知曉理論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思維去建構當代媒體。西方學界對于‘一帶一路’和絲綢之路存在話語霸權和認知陷阱,我們有必要建構新的中國形象,講好新的絲路故事。”

2019年8月,“大篷車課堂勒拿河遠征隊”舉行出征北極圈和北冰洋啟程式(圖片來源:“大篷車課堂”公眾號)

在“大篷車課堂”帶領中國學生“走出去”看世界并“講好新絲路故事”的同時,新聞學院的全球財經新聞項目正帶領著一批批國際學生“走進來”了解中國并“講好中國故事”。

清華大學全球財經新聞項目(The Global Business Journalism Program, 簡稱GBJ)創立于2007年,是國內第一個全英文教學的財經新聞項目。“學生的專業熱情和責任感對我觸動很大,學院的國際辦學戰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些都是清華新聞學院引以為傲的地方。”前普利策獎評委會主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休教授,評估專家聯合組長西摩·托平在2010年12月新聞學院國際化評估會上如是評價。

至今,全球財經新聞項目已培養出來自65個國家的近400名全媒體新聞人。不論是制作了七集紀錄片《超級中國》的韓國學生樸晉范,出版了《中國千禧一代》的美國學生埃里克·菲什,拍攝了《北京24小時》微電影的新加坡學生陳容華,還是與中國政府部門和民間公益組織共同幫助農村撰寫“留守兒童”系列調查報道的美國學生尼克·康普頓,以及專門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和創業創新領域成就的美國學生喬登·達爾等,這些活躍在世界各地新聞一線的校友,都在用自己的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韓國學生樸晉范拍攝的紀錄片《超級中國》(左)和美國學生埃里克·菲什撰寫的《中國千禧一代》(右)

國際化項目的成功離不開國際化的教學團隊和培養體系。全球財經新聞項目的任職教師既有學院全職教師,也有來自國務院新聞辦、中宣部等部門的專家,還有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以及《財新》《財經》《經濟觀察報》等市場化媒體的總編或資深記者作為客座教授。項目授課的外籍教師皆為擁有豐富國際報道經驗的業界人士與知名學者,其中包括《時代周刊》歐洲版前總編、《商業周刊》華盛頓前總編、路透社和彭博社的資深記者等。此外,項目還經常邀請全球財經企業界領袖人物作為特邀嘉賓,通過講座或新聞工作坊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一線的新聞實踐機會。

全方位提升:核準方向,發揮優勢,大步邁進

2017年11月,清華大學提出“2020計劃”,指出要在2020年將學校國際化辦學能力提升至世界一流大學水平。新聞學院積極響應學校號召,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加快國際化建設步伐,在國際化教育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同時,學院還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和業務特長,積極為學校國際化建設服務。

在與研究生院合作開展的“全英文項目報道”實踐教學課程中,新聞學院中外學生在國際教師的指導下對清華大學現有的全英文項目進行了全面調研和采訪,撰寫英文新聞稿、拍攝英文宣傳片,并通過學校新媒體矩陣與學院網站等平臺發布。“全英文項目報道”實踐課將學校國際教學建設的成果,通過融媒體和全渠道的方式進行了有效的對外傳播。

“我們在國際化教學合作上亦有顯著突破。”杭敏在工作會上介紹道。2019年新聞學院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簽訂了“數據傳播”雙碩士項目合作協議,目前已經迎來第一屆學生。項目由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南加州大學安納堡傳播學院和維特比工程學院的三方聯合培養。“數據傳播”雙碩士項目的開設是為了培養“兼具數據科學知識和媒體運營能力的國際化人才”,該項目被學界業界認為是把握數字媒體發展的全球浪潮與數據科學發展趨勢、培養跨學科國際人才的引領性項目。

清華大學-南加州大學“數據傳播”雙碩士學位項目簽約儀式現場(圖源:“TSJC專業碩士”公眾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聞學院在國際化學術交流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績。2018年學院牽頭成立了亞太新聞傳播學會聯盟(Asian-Pacific Communication Alliance,APCA),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當選為聯盟首任主席。聯盟致力于提升亞太地區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全球話語權,促進學科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聯盟的創立為亞太地區新聞傳播研究與教育交流提供了廣泛而緊密的合作平臺。

在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IAMCR)2019年年會期間,新聞學院與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新聞史學會共同組成的代表團成功申辦了2020年IAMCR年會。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原定于今年7月在清華召開的年會推遲至2022年,這將是新聞傳播學領域四大國際學會首次在中國大陸召開。

在學生培養方面,新聞學院的國際化實踐也獲深入拓展,僅在2019年暑假就有四支支隊赴海外開展實踐。其中,赴埃及海外社會實踐支隊由新聞學院與機械工程系的學生組成,由學院黨委書記胡鈺教授帶隊,以深化對“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為主旨。赴尼泊爾海外社會實踐支隊在學生中尼文化交流協會框架下啟程,由學院副書記梁君健副教授帶隊,是清華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交流、特別是青年人文交流的重要體現。虞鑫助理教授帶領“聞機起舞”赴意大利實踐支隊則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和創意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學習。

創新型突破:把握形勢,臨新而變,化危為機

新冠疫情期間,清華大學提出“停課不停學”,全校所有院系年級于2月17日開始在線教學的新嘗試。對于新聞學院而言,國際學生和外籍教師的時差問題和難以保證完全穩定的跨國通信問題都給線上授課帶來了挑戰。“盡管學期初始,我們有一點技術上的小問題;但網上教學也給我們創造了很多機會。”全球財經新聞項目聯合主任鄧瑞克(Rick Dunham)教授介紹。

在教學開始前,鄧瑞克就針對各個軟件的優缺點,結合國際學生的使用習慣進行了多次測試。得益于遠程教學的便利性,身處美國華盛頓的鄧瑞克將教學課堂搬到美國國際記者中心、美國記者俱樂部、博物館,甚至華盛頓的街頭巷尾,并設計出了一套“沉浸式教學”的方案。

Rick Dunham教授(左)和Lee Miller教授(右)為遠程教學打造沉浸式體驗(圖源:新聞學院外事辦)

“我可以非常便捷地邀請一線記者編輯給學生們開設講座,這是一場線上教育的革命。”鄧瑞克在接受美國德克薩斯州最大的主流媒體《奧斯汀美國政治家報》(Austin America——Statesman)采訪時談到;而他的這個想法也以“清新國際在線課堂”的形式得以傳播。春季學期,“清新國際在線課堂”共邀請了14位國際知名業界專家,就當下熱點時事話題、行業動態與發展趨勢、新聞采寫技能等諸多領域的議題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與分享,不僅擴大了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也為清新校友與專業人士提供持續學習的資源。同時,學生們還產出了豐富的教學成果,形成了幾十份高質量的多媒體報告和作品集。

新聞學院在國際化在線教學中探索出“融媒體教學遠程化、沉浸式教學近景化”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得到了來自《中國日報》、清華大學官網和清華大學海外社交媒體矩陣等媒體和平臺的報道與好評。

固本拓新,面向未來,勇于探索

“在新聞與傳播學院,我們稱自己為‘小清新’,因為我們的學院年輕而充滿活力;因為‘清新’,我們更樂于創新、敢于探索。”杭敏在工作會上發言時表示,“在疫情線上教學期間,我們的國際教師團隊提出了‘在線沉浸式實踐教學’的創新設想,并通過場景和角色設計,實現了‘讓遠程教育近起來(沉浸,Immersive)、讓課堂教學動起來(互動,Interactive)起來的效果,受到中外媒體的關注。對于國際化辦學,我們一直以清新的姿態,走在探索的路上:肩負使命、面向未來,固本拓新。”

在此“2020計劃”收官之年,新聞學院以其顯著的國際化特色和創新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成果,走在了探索與創新的前列,為清華大學國際化辦學能力的提升增添了一抹靚麗色彩。

清華新聞網9月14日電

供稿:國際處  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2020年09月14日 10:48:34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