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
《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名單揭曉
兩位年齡相差59歲的清華人
清華大學精儀系校友、85歲的欒恩杰院士
與同系在讀博士生龐眾望
同臺捧起這份沉甸甸的榮譽


這一瞬間,不僅是個人的高光時刻
更是清華人跨越一甲子的榮光交匯

欒恩杰與龐眾望在《感動中國》錄制后臺
他們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人生篇章
傳遞著穿透歲月的感動
更彰顯著清華人精神血脈的賡續與傳承
欒恩杰:擎炬照月華
把“嫦娥奔月”由神話變為現實

“從瀚海孤煙到碧空明月
如今人們把你的名字寫上了星辰
繞落回三小步,成就了中國探月的一大步
嫦娥輕盈起舞的背后
是無數探月人忠誠智慧的脊梁”
當這段飽含深情的頒獎詞宣讀時
欒恩杰院士躬身耕耘的星河長卷
在我們面前徐徐鋪展

欒恩杰
我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的開創者之一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參與我國第一代潛地火箭
第一代陸基機動火箭
第一代遠程火箭等重大工程
……
有人說,欒恩杰的成績
隨便拎出來一件
都值得炫耀一輩子
1965年,欒恩杰考入清華大學精儀系攻讀研究生
主攻靜電懸浮陀螺等當時國內的尖端方向
在潛心鉆研、錘煉報國本領的同時
他深受身邊榜樣感召
鄭重遞交了入黨志愿書
并在其中寫下莊嚴承諾:
“黨的決定就是我的一切”
行勝于言,至誠報國
1968年畢業之際
欒恩杰選擇進入
當時剛剛組建的國家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院
他曾擔任我國第一型潛地固體戰略彈道導彈
——“巨浪-1”的型號總指揮
東風-21彈道導彈研制總指揮
還陸續參與了其他導彈型號的研制
一次次為國掀起“導彈巨浪”
1998年,在畢業30年之際
他出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
工作方向也轉到深空探測領域
2000年,他倡導并組織完成了
我國首部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
首次提出“大航天”概念
將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
納入國家航天發展規劃體系

欒恩杰與同事交流
月球探測工程
是我國繼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后
第三個標志性的重大航天工程
是我國實現深空探測零的突破的起點
2004年1月
我國正式啟動了繞月探測工程
作為工程的主要倡導者、組織者和領導者
欒恩杰提出
我國月球探測“探、登、駐(?。比蟛?/strong>
和“繞、落、回”三小步走的
技術發展路線
在嫦娥一號上天前
欒恩杰帶領團隊
開展了將近30次各類大型試驗
確保工程的萬無一失
最終,繞月探測工程取得了圓滿成功
事先準備的84項故障模式預案
一個也沒用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從設計到研制再到試驗
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
都是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2020年12月
內蒙古四子王旗氣溫低至零下30多攝氏度
嫦娥五號準備在這里著陸
已經80歲的欒恩杰提出要去著陸區
同事和家人都擔心他身體受不了
紛紛勸他“別去了”
但他最終還是坐上火車一路奔波
深夜抵達著陸區
“我是來接嫦娥回家的
我等這天已經等了16年
這是我們航天人對祖國的承諾”
欒恩杰激動地說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第一幅月面圖像
而今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在國家博物館里展出
中國人用自己采集到的信息制作了月球儀
中小學教材使用了嫦娥一號拍攝的月表圖
熾熱的心意給了“嫦娥”
面對家人則是深沉的愧疚和想念
欒恩杰常年輾轉在各地的研究機構和試驗場
每次外出往往就是兩三個月
以至于雙親辭世也未能見上最后一面

欒恩杰與父母
讓欒恩杰寬慰的是
父母盼望他干大事成大事的愿望實現了
就像他在父親墓碑前所說
“我完成了你們的托付
我心中無愧”

欒恩杰發言
在經歷過山河破碎、國弱民窮時代的欒恩杰看來
探月,是中國航天能力的表達
更是國富民強的象征
“在國際航天的競爭中
誰也沒有停下來等中國人”
作為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委名譽主任
85歲的欒恩杰依舊不懈工作
繼續奔赴星辰大海
龐眾望:勵志啟華章
在清華找到前進的方向

“背影留給坎坷,笑容交給陽光
名字里寫著責任,步履中充滿力量
磨礪過的劍,破繭后的蝶
你一直向前,一直向上
不辜負媽媽的目光,不辜負時代的期望”
這數行閃光的文字
勾勒出精密儀器系2021級博士生龐眾望
骨子里的韌勁與向上的光芒

龐眾望近照
清晨八點左右騎車來到實驗室
飯點去附近食堂吃個簡餐
晚上忙到九十點鐘回到宿舍
這便是龐眾望的日常狀態
在身邊師長同窗眼中
龐眾望坐得住、能鉆研、愛創新
“天生就適合做科研!”

龐眾望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
今年26歲的龐眾望
出生于滄州市吳橋縣的特殊家庭
父親是一位精神分裂癥患者
母親常年與輪椅為伴
自己曾因先天性心臟病命懸一線
命運似乎給了他一副沉甸甸的擔子
但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龐眾望
從未自怨自艾
而是奮發圖強
2017年,龐眾望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
被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錄取
初入清華園
龐眾望很在意別人的目光
“不是說在意別人看不起我
而是我害怕會有負眾望”
大一大二期間
他在迷茫中不斷探索
做社工、去支教、嘗試科創……
在清華這片鼓勵自由探索的沃土上
在與身邊老師同學同行中
他不斷為自己打開一個更大的世界
在大三期間參加SRT(大學生研究訓練)項目時
龐眾望驚喜地發現
自己對讀文獻、做科研興趣濃厚
也常因科研中的新點子欣喜很久
臨近本科畢業
他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正如龐眾望所說
“大學前的經歷
讓我有了走下去的力量
在清華的時間
讓我找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龐眾望本科畢業照
2024年
“男生洗澡時想出第一篇SCI”沖上微博熱搜
博士一年級時
一次洗澡期間的靈光乍現
讓龐眾望構建出了
一套全新的實驗思路和處理流程
在此基礎上
他取得了自己科研生涯的第一項發明專利
并發表了第一篇SCI學術論文
“在那之前
我不確定自己到底
有沒有科研上的能力
能不能真正解決
實際科研中面臨的一些問題
但是那篇論文給了我答案
它告訴我:你能”

龐眾望師門合影
博士二年級
在導師精儀系副教授王波的鼓勵下
龐眾望選擇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方向
他嘗試攻關一個測試系統
用于超穩激光相位噪聲的測量
此后的兩年半間
他經常往返于學校和位于昌平的實驗室
歷經無數次推倒重來
最終在今年1月份取得突破性進展
其核心測試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此外,他參與的利用軌旁光纜
進行高速鐵路健康監測研究
也取得重要進展

龐眾望參加博士生社會實踐
無論是科研路上的反復試錯
還是人生途中的其他風浪
龐眾望從未有過絲毫退縮
支撐他踏平坎坷的
是母親龐志芹飽含力量的樸素話語
“你面對什么就要解決什么
你總是要走下去的”
像一代代清華人一樣
走下去,科研報國
是龐眾望堅定選擇的前進方向
正如他在一次科普論壇上所說:
“我們這代人的時代使命就是科研報國
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叫科技
掌握在別人手中
很多時候就可能成為一種威脅”
攻讀博士學位迄今
龐眾望以第一/共一作者發表SCI論文三篇
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四項
他多次獲得學校各類獎學金
還被評選為
2022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
很多愛心人士曾表示要資助他
但都被他婉言謝絕
在學校全面的資助措施下
他的學習和生活并無后顧之憂
博士期間
他沒有再申請助學金
而是希望把資助留給更需要的人

龐眾望接受《面對面》節目采訪
從懵懂少年到報國青年
現在的龐眾望對“不負眾望”有了新的理解
“不是比別人做得都好
而是要不斷向身邊優秀的老師同學校友學習
竭盡所能做最好的自己”
他很喜歡自己目前的狀態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全身心投身科研
面向未來
他希望自己畢業后
繼續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
在科研報國的道路上
不斷攀登、不斷前進
114年來
自強不息的清華人
始終以國家至上、以人民為先
一代代清華人用實干
踐行“我愿以身許國”的諾言
未來,正如欒恩杰所期待的
“中國人的腳步將越走越遠
領導宇宙的新潮流”
(清華新聞網8月17日電)
文字:王曉霞
編輯:呂婷 劉芳芳
審核:劉蔚如 黃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