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影视剧观看网站,战狼第4集免费播放在线观看_高清超清在线观看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綜合時訊 - 正文

清華大學10位教師當選院士

清華新聞網11月21日電 1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選結果。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馮西橋、自動化系教授劉云浩、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孫宏斌、精密儀器系教授孫洪波、化學系教授李雋、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材料學院教授林元華、化學工程系教授駱廣生共8位教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授切爾·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俊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還有3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位校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20251121-院士增選-供圖-馮西橋.jpg

馮西橋

航天航空學院

馮西橋,1968年5月生。分別于1990年、1991年和1995年獲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5月—1997年7月在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9月—1999年4月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荷蘭代爾夫特工業大學任洪堡學者。1999年回國,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任副教授;2001年起任教授;2008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F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應用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斷裂學會執行委員、北京國際力學中心秘書長、力學著名期刊《固體力學和物理雜志》(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副主編、《工程斷裂力學》(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和《力學學報(英文版)》(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編。

長期致力于生物力學研究,揭示在生物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等尺度上生命過程的力學基本原理,以及力學、化學、生物學因素的協作機制。創建了力–化–生多場耦合的生物穩定性理論,發現了在腫瘤演化、細胞與胚胎振蕩等的力–化–生耦合失穩機制;建立了生物組織與細胞的時空多尺度動力學方法,發現了癌細胞轉移的力學效能機制與統計力學規律,為癌癥診療和抗癌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提出了被稱為“王–馮模型”的微納尺度表面力學模型,揭示了生物材料與結構的強韌化新機制、新原理與表界面效應,其成果在航天航空、醫療康復等領域獲得重要應用。

研究成果入選“十三五”和“十四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成果選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凝練科學問題案例》。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研究生優秀指導教師、清華大學新百年教學成就獎等獎勵或榮譽。

20251121-院士增選-供圖-劉云浩.jpg

劉云浩

自動化系

劉云浩,1971年11月生。1995年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獲工學學士學位;2003年和2004年于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獲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200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系研究生部主任。2011年受聘清華大學信息學院擔任教授,2013—2017年擔任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2018—2020年受聘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擔任計算機系講席教授(MSU Foundation Professor)和系主任,2020年至今擔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院長、自動化系教授。

長期從事計算機網絡與系統研究。建立物聯網節點可定位性理論,設計并實現全球首個基于射頻識別技術(RFID)的非測距定位系統LANDMARC;提出基于物聯網的具身導航方法體系,部署全球首個地下煤礦物聯網系統,獲香港最佳創新及研究獎(Best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ward);建立物聯網可擴展性理論與技術體系,研制同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組織物聯網系統綠野千傳(GreenOrbs),獲ACM嵌入式網絡傳感系統會議(ACM SenSys)時間檢驗獎(Test of Time Award)。

科研成果獲得國內外廣泛認可,獲國際移動計算與網絡會議(MobiCom)等最佳論文獎,多次受邀在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召開的國際著名學術會議上作大會主旨報告。因在物聯網領域的貢獻當選為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和國際計算機學會會士(ACM Fellow),是首位獲得ACM主席獎的中國學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電子學會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以及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等。

20251121-院士增選-供圖-孫宏斌.jpg

孫宏斌

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

孫宏斌,1969年10月生,分別于1992年和1997年獲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學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現任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太原理工大學校長,兼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能源委員會副主席、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能源互聯網協調委員會首屆主席。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當選為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英國工程與技術學會會士(IET Fellow)和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會士。

長期從事智能電網與能源互聯網領域的理論、技術和應用研究。針對風/光等新能源接入電網導致電壓不穩定、易引發大停電事故的難題,歷時20余年構建了自律協同電壓控制技術體系,主持研制出首套復雜電網自動電壓控制大型工業軟件,應用廣泛,保障了我國巨型電網的電壓安全,突破了制約我國新能源高速發展的一項重大瓶頸。針對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的學科壁壘,提出了“能路”概念,將“電路”理論拓展為“能路”理論,統一了電/氣(氫)/熱(冷)等異質能流的數學模型,為綜合能源系統建模和分析提供了統一理論。針對極地科考長期依賴燃油的老大難問題,突破極端環境,在南極秦嶺站主持建設了全球首個極地風光氫清潔能源系統,推動極地“綠色考察”。

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各1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排名第二),研究成果兩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獲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2022年年度工程師獎(Engineer of the Year 2022)。

20251121-院士增選-供圖-孫洪波.jpg

孫洪波

精密儀器系

孫洪波,1969年1月生。分別于1992年和1996年在吉林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士和博士學位。1996—2000年在日本德島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2000—2006年在大阪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特聘教授。2006—2017年擔任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7年至今,任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F任清華大學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系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期從事激光精密制造研究,提出了非線性激光制造原理,由此制備的三維立體雕刻“納米牛”成為領域發軔的標志性符號;發現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場鍵耦合效應,提出選鍵激發制造方法,解決了硬脆特種材料超快激光精密制造的參數窗口區缺失難題;發現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光學遠場誘導近場擊穿(FIB)效應,提出超隱形切割方法,將國際非線性激光制造工藝提升到>1米2/秒、亞10納米節點。系列工作為非線性激光制造從原理建立、技術體系形成、裝備制造到規?;こ虘米鞒隽酥匾暙I。

入選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美國光學學會(OSA)、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中國光學學會(COS)、中國光學工程學會(CSOE)會士(Fellow)。獲評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第一完成人)、全國創新爭先獎、COS王大珩光學獎。擔任中國光學學會微納光學專委會主任、中國感光學會光學精密成型專委會主任、光學領域頂刊《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雜志執行主編、《光子學》(PhotoniX)雜志主編。

20251121-院士增選-供圖-李雋.jpg

李雋

化學系

李雋,1962年3月生。1982年獲陜西理工大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1992年于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4—1997年在德國西根大學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1997—2001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擔任研究科學家(Research Scientist);2001年獲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終身職位,并先后擔任高級研究科學家(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和資深科學家(Chief Scientist)。現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稀土基礎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入選清華大學“百名人才引進計劃”,獲聘為教授,并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2010年當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2020年當選為中國化學會會士,201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三十多年來長期致力于稀土和錒系f區重元素的相對論量子化學理論與計算研究,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被引用7萬余次,H指數(H-index)> 110。發展了f區元素的化學成鍵理論,揭示了稀土元素氧化態變化的規律,開發了f區元素的高效相對論贗勢,為稀土團簇、溶液萃取分離及固相材料的大規模計算模擬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外,發展了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和單團簇催化的理論,為我國稀土理論化學、放射化學和計算催化化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稀土理論化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20251121-院士增選-供圖-張強.jpg

張強

地球系統科學系

張強,1977年10月生。分別于2000年和2006年獲清華大學學士和博士學位,2006—2009年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今在清華大學工作。現任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副主任。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和卓越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長期從事大氣成分變化與大氣環境效應研究并取得系統性原創成果,在探究人類活動與大氣成分的復雜關聯性問題上作出了突出貢獻。構建了大氣成分源排放精細化動態表征技術體系,創建了多尺度排放清單模型,研制的排放清單數據產品被學術界廣泛使用;發展了多學科交叉耦合新方法,揭示了中國大氣成分變化驅動因素及環境健康效應,闡明了人類活動與大氣成分變化之間的非線性關聯機制;構建了全球風光電力系統氣候適應與韌性提升策略,提出了“雙碳”目標下中國未來中長期空氣質量改善路徑,為科學應對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提供了理論依據。

成果支撐了國家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頂層設計、實施跟蹤與效果評估,直接應用于國家大氣源排放清單體系構建與業務化。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科學探索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科扎雷利獎。

20251121-院士增選-供圖-林元華.jpg

林元華

材料學院

林元華,1971年12月生。1995年獲東華理工大學學士學位,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2001年于清華大學材料系獲博士學位后留校工作至今,其間20042006年在東京大學進行博士后工作。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F任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硅酸鹽學會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熱電材料及應用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金屬學會功能材料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稀土學會稀土玻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長期從事高性能無機電介質陶瓷及其元器件研究,在電介質陶瓷的基礎理論突破、高性能元器件制備和高端裝備工程應用等方面作出了系統性、創新性貢獻。在國際上提出了納米疇工程、構型熵設計、價鍵工程等原創學術思想,創造了系列電介質陶瓷性能的紀錄值,引領了該領域的創新發展;研制出多種新型高性能陶瓷電容器件,已成功應用于電子脈沖點火系統、高功率儲能器、射頻功率放大器、大功率直線加速器等重要裝備中,為解決我國高端電容“卡脖子”技術提供了關鍵材料和器件。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中國硅酸鹽學會基礎研究類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等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出版中英文專著兩部。

20251121-院士增選-供圖-駱廣生.jpg

駱廣生

化學工程系

駱廣生,1964年11月生。分別于1988年和1993年獲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后在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工作?,F任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化學工程與低碳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當選為中國化工學會會士和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擔任中國化工學會微化工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微化工技術、微尺度流動化學、分離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微化工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中作出了引領性貢獻。提出微化工特性主要由“微尺度和界面效應”決定的學術思想,并在此思想的指導下率領團隊開展系統的基礎研究,構建了系統描述微尺度“三傳一反”作用機制和規律的微化工理論體系,發明了多種高性能微元件和高通量微設備,提出了科學實用的微設備放大方法和微化工系統構建策略,研發了多項具有開創性的微化工技術,在貴州磷化等企業的20余條生產線上成功應用,引領和帶動我國微化工技術的產業應用走到國際前列。

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化工學會侯德榜化工創新獎、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等榮譽,多次獲評清華大學“良師益友”,首批入選清華大學“良師益友”名人堂。

20251121-院士增選-供圖-比爾卡爾.jpg

考切爾·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

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

考切爾·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1978年7月生。2000年獲伊朗德黑蘭大學數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英國諾丁漢大學數學博士學位。2004至2006年,在英國華威大學從事研究;20062021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歷任研究員、高級講師、資深學者教授及教授;2021年6月全職加入清華大學,現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授。

專注雙有理幾何研究,在極小模型綱領、法諾簇、卡拉比-丘空間及奇點理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最為著名的成果是:獨立證明了法諾簇和纖維化映射的一系列核心猜想,如補除子有界性界猜想和奇性法諾簇的有界性猜想;合作證明了雙有理幾何的核心猜想,包括一般型代數簇的極小模型的存在性、翻轉變換的存在性以及典范環的有限生成性;研究了卡拉比-丘纖維化映射與配極卡拉比-丘簇的有界性、配極卡拉比-丘簇的模空間構造、帶截面的橢圓卡拉比-丘簇的有界性、穩定極小模型的有界性等問題;發展了深刻有效的奇點分析技術。其代表論文發表于《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美國數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等。因在雙有理幾何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他于2018年獲國際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茲獎。2019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和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因對中國數學發展的貢獻,獲2025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國際合作獎。

自加入清華大學以來,他全身心投入數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受聘為清華大學金光求真講席教授,講授雙有理幾何,推動清華大學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加拿大菲爾茲數學研究所等開展博士后聯合培養,積極參與面向青少年的數學科普活動。

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51121-院士增選-供圖-李俊華.jpg

李俊華

環境學院

李俊華,1970年9月生。1992年本科畢業于吉林大學,1997年和2001年分別獲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2年在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從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出站后留校工作。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首批國家級科技創新領軍人才?,F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長期致力于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深度治理,在電力、冶金、建材與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與溫室氣體減排理論、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在國家能源、寶武鋼鐵、中建材、中石化等集團建成系列示范工程,為解決全球最嚴格的超低排放工程的技術難題、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作出突出貢獻,取得重大經濟和社會環境效益。

發表學術論文590余篇,H指數(H-index)108,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和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出版《工業煙氣多污染物深度治理技術及工程應用》等學術專著3部,授權發明專利81件。以第一完成人或團隊負責人身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等獎項。

新當選院士校友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校友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流體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晉軍(1986級博,水利工程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周興江(1983級本,化學與化學工程系;1988級碩,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承志(2005—2007博士后,物理系)。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校友包括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校長鄧中亮(1991級博,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席北斗(1999級博,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雷增光(1978級本、1983級碩、2002級博,工程物理系),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廉玉波(2020級博,車輛與運載學院)。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校友包括香港大學副校長申作軍(1993級碩,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國際知名計算機科學家郭毅可(1980級本,計算機工程與科學系;1985級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供稿:各院系 人事處 校友總會

攝影:李派

編輯:劉書田 呂婷 王曉霞 黃思南 劉芳芳

審核:劉蔚如 苑潔 郭玲

2025年11月21日 11:13:08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