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論壇在浙江烏鎮舉行。清華大學教授黨安榮表示,高校應發力三重能力培養,推動數字孿生技術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黨安榮表示,在探索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方面,“數字孿生”技術至關重要。它能集成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導航等空間信息技術,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數字孿生是實體空間、虛擬空間及認知空間三度互動集成或協同的技術。”黨安榮認為,面對實體存在的各類文化遺產,可以借助數字孿生技術轉換到虛擬空間或稱賽博空間(Cyberspace)當中,以此得到高保真、高精度的文化遺產模型,如此一來,就有了“數字遺產”和“實體遺產”兩種文化遺產。
此外,黨安榮提出,更要關注“第三個空間”,即認知空間。“不同團隊做出來的賽博空間數字遺產,可能會因認知差異而存在差別,進而導致對文化遺產實體的解讀就會不同。因此,我認為認知空間至關重要。”
黨安榮表示,高校應當在數字孿生技術利用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課堂教學、開辦培訓班等,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從業者在“實體空間”“虛擬空間”“認知空間”三個層面的能力,提高他們對三種空間的集成、互動、協同能力,真正實現“數字孿生”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利用。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