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第二屆藝術、心理、腦科學暨神經美學論壇于清華大學舉辦。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主辦,清華大學神經工程實驗室、北京師范大學拉班研究中心承辦,北京舞蹈學院、哈爾濱音樂學院、清華大學-同方知網數字人文聯合研究中心協辦,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提供學術支持,匯聚了藝術學、心理學、神經科學、數字人文、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藝術與科學的深度融合。
論壇開幕式由本次論壇主席、清華大學高小榕教授主持。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副司長張宜、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曾嶸等領導蒞臨現場并發表致辭。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副司長張宜表示,受趙聰司長委托,代表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張宜表示,文旅部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落實“十五五”發展規劃,關注如何用好數字技術與新科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他強調,希望通過科學揭示藝術創作、欣賞和傳播背后的深層機制,為建設中華美學和中國藝術話語體系提供理論依據,并希望論壇各方加強合作,以科學理解藝術之美,以藝術喚醒科學之心,共同譜寫新時代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動人樂章。
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曾嶸在致辭中指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年7月,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發文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腦科學、神經美學等交叉學科的重視。曾嶸特別介紹了清華大學神經工程實驗室在新清華學堂開展的真實劇場神經美學實驗,通過高精度腦電設備同步捕捉觀眾在欣賞舞劇《五星出東方》《只此青綠》《詠春》等經典舞劇時的神經活動,從神經科學角度探討群體共鳴等核心美學體驗的形成機制。
本屆論壇呈現了多項利用神經科學技術解碼藝術的前沿研究成果。哈爾濱音樂學院宋飛院長與清華大學團隊合作的二胡演奏實驗首次直觀展示了演奏者與聆聽者之間存在的“腦間同步”現象。
在實景腦科學互動工作坊中,著名演員佟麗婭女士與北京舞蹈學院任冬升教授展開對談,以其策劃并領銜主演的民族舞蹈劇場作品《在遠方,在這里》為例,分享在藝術與科技交融中的創作實踐,探討如何讓民族文化的根脈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并現場挑選志愿者佩戴便攜式腦機接口設備,體驗腦機接口在藝術體驗與生活中的應用。中國藝術研究院沉浮院長分享了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創作巨制《中軸華章》的心路歷程,強調了藝術創作中“心動”而后“行動”的深刻體驗。
北京歌劇舞劇院編導王圳冰、黃云松,首席演員、上海戲劇學院博士研究生王金格與清華大學數字人文中心博士研究生韓婭非就第14屆荷花獎獲獎舞劇《破冰》展開對談,探討舞蹈如何通過肢體語言實現情感、審美與價值的傳遞。論壇現場通過腦電設備實時展示了觀眾欣賞舞劇片段時的神經活動,生動演示了情感共鳴的可視化過程,彰顯了神經美學對舞臺藝術創新的推動潛力與對研究邊界的拓展可能。
論壇高度關注藝術與神經美學研究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北京舞蹈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許銳教授分享了神經美學如何改變和拓展學界對舞蹈藝術的認知。許銳指出,過去的舞蹈理論過于強調視覺生理性與知覺情感性的分離,但神經美學的興起昭示著“科學與藝術總在山腳分手,又在山頂相遇”。 二者的意義與價值殊途同歸。
神經美學并非簡單的學科疊加,而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深層意義上的融合與共創。它一方面運用腦電、核磁共振等尖端觀測技術,將“美感”這一抽象的精神體驗轉化為可量化的神經信號,揭示出藝術如何激活我們大腦中的獎賞回路、如何引發不同個體間的腦波同步;另一方面,它又深深植根于哲學思辨、藝術史論與文化研究,致力于闡釋“意境”“崇高”等經典東方美學范疇的深層內涵。正是這種獨特的交叉視角,讓神經美學既能用準確的數據解析《中軸華章》的磅礴氣勢為何令人心潮澎湃,也能生動呈現二胡名曲《江河水》的悲愴為何能引發跨越個體的情感共鳴。它既是科學向人文的深情叩問,也是人文對科學的積極擁抱,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一個理解人類精神世界與創造力的全新范式。
論壇多場專家匯報展示了神經美學研究是如何架起連通感性與理性、人文與科技的橋梁,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韓世輝、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司若、故宮博物院畫部副研究館員郁文韜、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副教授張丹、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心理學系研究員周加仙、北京師范大學拉班中心主任唐怡、北京大學微納系主任、MEMS所長李志宏、中央芭蕾舞團首席編導費波、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斌、北舞中國舞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溫柔、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吳建設分別從各自專業背景出發,分享了神經美學在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領域的深度探索,昭示著神經美學研究具有廣闊的結合范圍與應用前景。
在藝術療愈方面,論壇還討論了利用舞蹈干預帕金森癥的成功案例。高小榕教授團隊與來自深圳的醫院和團隊合作,通過特定的舞蹈訓練,幫助患者改善癥狀,為康復治療開辟了非藥物、無創的新途徑。
本次論壇延續了首屆論壇傳統,繼續深化跨學科交流,探討神經美學在實踐領域的創新應用。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神經美學作為藝術與科學交匯的新興學科,不僅為理解藝術體驗提供了新的科學視角,也為情緒調節、康復治療、藝術創作等領域帶來了新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探索美學的神經機制對于提升人類情感體驗、促進心理健康、保護并傳承藝術文化的人文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本屆論壇的成功舉辦,標志著神經美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正從概念探討走向現實應用。正如論壇主席高小榕教授所言:“藝術家是天然的神經科學家,而科學將為我們理解美、創造美提供無限可能。”隨著腦機接口與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人機協同的“共創美學”和基于腦聯網的共享審美體驗或將到來。藝術與科學的這場深度對話,必將持續為人類理解自身、塑造美好生活注入澎湃動力。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