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提出5周年和“八五”普法規劃收官之年。今年,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勝利召開,對“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做出重要部署,為網絡法治建設指明方向。11月9日,“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數字中國建設的網絡法治保障——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聯合宣講活動”在清華大學舉辦,作為首都網絡普法聯盟互動日系列活動之一,以理論與實務的深度交融為即將舉辦的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北京站”活動預熱賦能。
學界實務對話 多維解讀數字法治實踐密碼
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法學院聯動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相關司法實務機關共同開展,匯聚學界與實務工作者的共同智慧,為“首善標準”的法治傳播獻智獻策。
活動現場,實務工作者與學界代表立足自身領域和研究方向,圍繞普法視角下推動網絡法治保障的實踐路徑、人工智能與人工“治能”等六大議題展開多維解讀,既系統宣講了網絡法治建設的實踐成效,也為以法治保障數字中國建設總結了經驗、提供了啟示。
“大數據、大模型如何優化網絡法治實踐,為執法提供更多可能,展現出強大治理效能?”現場專家的這一觀點引發了清華學子洪詩濤的思考。作為清華大學法學院習近平法治思想宣講團負責人,他清醒地看到責任所在,當前網絡法治呈現行政規制、平臺自治、司法救濟多元共治格局,普法宣傳任務更加艱巨,未來宣講團將進一步加強法治實踐,做好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踐行者。
聯盟矩陣支撐 百余家單位織密法治建設“大網絡”
作為首都網絡普法聯盟的重要成員單位,清華大學本次宣講活動是聯盟網絡普法任務共商、陣地共建、活動共辦、隊伍共育、資源共用、成果共享工作機制的生動實踐。自成立以來,首都網絡普法聯盟整合黨政機關、高校、企業、媒體等114家成員力量,構建起覆蓋全市的大網絡法治工作格局,通過“e法潤京華”品牌矩陣、“京小e”智能普法體、共享單車語音普法等創新形式,累計開展各類網絡普法活動兩百余場,覆蓋人群超百億人次,形成了“一區域一品牌、一主題多特色”的多層級網絡普法宣傳矩陣。
此次清華宣講活動作為首都網絡普法聯盟互動日系列活動之一,為首都網絡法治建設注入了鮮活的學術力量與青春動能。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研究生工作組組長張牧君表示,清華大學法學院將繼續以面向實踐、聯系實踐的法治宣講為重要抓手,全方位、多層次地加強與法治實踐部門的聯動,為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出經驗、出示范。
據悉,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北京站”活動以“e法善治 網聚同心”為主題,將通過1個啟動儀式、3條精品調研線路、近50場首都網絡普法聯盟系列活動,全景展示北京網絡法治建設的首善成果。
活動期間,參會嘉賓將走進抖音、百度等企業探訪平臺治理實踐,調研海淀人工智能創新街區感受數智賦能法治成效,走進北京互聯網法院體驗數字司法創新。清華大學等在京重點高校、市區黨政機關、網站平臺等同步開展的普法宣講、知識競賽、短劇展演等活動,與北京站主活動形成聯動,共同織密首都網絡法治建設“大網絡”。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