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在京郊某路段的非機動車道上,兩輛電動自行車發生碰撞事故。女駕駛人頭部受重傷,無法闡述事發經過;男駕駛人與現場目擊者均稱:兩人并排行駛,女子突然右偏引發碰撞。交通隊初步認定“女子全責”,但這一結論遭到女子家屬的堅決反對。這起棘手的案件便落到了北京市公安交管局事故處理支隊民警張雷的頭上。
記者面前,滿頭華發的張雷,是全國公安交管系統的清華大學博士后。但凡流轉到他案頭的,多是“硬骨頭”:或是案情存爭議、家屬不服定責,或是關鍵證據缺失、真相難覓,或是積年未破的舊案。這起案件尤為特殊——事發地恰好處于監控盲區,一方當事人重傷后神志不清,唯一的證人證言又與男駕駛人說辭完全吻合:“我抬頭時,恰好看到女子車輛向右偏。”
案件重啟調查后,辦案人員費盡周折調取到一輛出租車的行車記錄儀畫面,但拍到的也是事發前的場景:女子在前騎行,男子緊隨其后,目擊證人則在更后方。
“大家懷疑是不是男子超車導致事故,但沒有確鑿證據,任何推斷都不能作為定案依據。”事故發生已一月有余,張雷還是決定重返事故現場。車輛倒地位置、路面摩擦印跡、細微劃痕,都被他逐一記錄在案。隨后,他又馬不停蹄趕往停放涉案車輛的停車場,重點查看兩輛車的接觸痕跡。
“起初,大家都認為只是女子車輛右側與男子車輛左側發生接觸,但我發現,女子車輛后尾燈有輪胎剮蹭的痕跡。”憑借17年事故鑒定積累的敏銳直覺,張雷捕捉到了異常,“從受力方向和痕跡高度分析,這很可能是男子車輛的前輪與女子車輛的后部發生接觸,而且受力方向是從左后向右前。”
為驗證猜想,張雷組織技術人員開展輪胎花紋比對及橡膠、纖維等微量物質理化分析。功夫不負有心人,鑒定結果驗證了兩輛車實際上發生過兩次接觸,與他的推測完全吻合。“男子超車,第一次接觸是男子車輛前輪撞到女子車輛左后部位,導致女子車輛受力向左偏移。正常騎行中遭遇這種情況,駕駛人都會下意識向右回正,女子正是在回正過程中,與男子車輛發生了二次碰撞。”張雷清晰還原了事發全貌。而那位證人也沒有說謊,他只是恰好看到了事故的“后半截”。
真相大白,“女方全責”變為“男方全責”——事故責任認定被推翻。張雷用專業實力找回真相,也讓人們對他肅然起敬。
時間回到2023年10月,已在交管局履職15年的張雷意外“走紅”網絡。“清華博士后當交警”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網友們的探究帶著好奇與不解:清華大學博士后,有那么多“高薪”“體面”的工作可以選擇,為何偏要扎根基層當交警?
妻子孫濤至今記得,在清華博士后公寓7號樓前的小廣場上,兩人曾坐在法國梧桐樹下數次激烈討論;導師也覺得張雷是做科研的“料子”,還是應該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搞研究,才算“人盡其才”。面對外界疑惑,張雷的回答質樸而堅定:“我的專業一直圍繞汽車工程,與交通事故鑒定高度契合,學的東西不浪費。我就是想做點自己喜歡、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張雷用行動證明,高學歷人才扎根基層不是“屈才”,而是“大材大用”。
17年來,張雷承擔全國重特大交通事故調查和認定工作30余例,參與調查全市各類交通事故3000余起,處理全國重大疑難交通事故鑒定1800余起,出具的3萬余份鑒定文書無一錯漏。其中,天津濱保高速特大事故中,張雷研發的三維激光痕跡比對技術,精準還原了事故成因,為責任認定提供關鍵支撐;在一起轟動全國的醉駕肇事案中,他獨創“視頻圖像計算法”,精準測算肇事車車速,成為行業標準,如今北京、上海、天津的九成事故鑒定皆循此法;針對重大事故現場勘查耗時久、易引發擁堵的問題,他從測繪照相技術中汲取靈感,帶領團隊研發可折疊便攜標尺,結合“道路交通事故快速處置系統”,將原本需要1小時的復勘工作縮短至10分鐘,該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已推廣至全國20多個省市。
憑借深厚的專業積淀,張雷主持參與制定了18項行業標準,覆蓋公共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駕駛及事故鑒定等多個領域,《道路交通擁堵經濟損失評估指南》《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便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有效填補了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成為司法鑒定的重要依據。
“我有兩怕:一怕工作失誤,二怕真相蒙塵。”這份“心病”讓張雷不敢懈怠。忘我工作讓他收獲了“北京市有突出貢獻人才”、公安部部級津貼等多項榮譽和獎勵,卻也付出了健康代價。10年前,他被確診為肺癌,術后切除右側三分之一肺葉并經歷數輪放化療。康復后,他第一時間重返崗位。
如今,50歲的張雷依舊奔波在事故現場。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