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馬遜河入海口的巴西貝倫,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的會場內,中國角成了最熱“打卡地”。前來排隊領取國畫書簽和中國扇面的國際友人絡繹不絕,隊伍幾度排成“s”形。
吸引國際友人駐足的,不只是中國獨具匠心的紀念品,更有一場場在這里接連上演的主題邊會。這里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綠色合作的橋梁,讓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與世界展開一場零距離的對話。
最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在這里頻繁出現的中國年輕面孔。他們早已不是氣候議題的旁觀者,而是以堅定姿態站在國際舞臺的行動者。
“COP中國青年”的視野與傳承
當地時間11月17日,作為多次參與該國際盛事的青年代表,COP舞臺上的“熟面孔”,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首席青年官何超欣在中國角向記者分享了她豐富的COP歷程,“今年是我第4次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了,從沙姆沙伊赫、迪拜、巴庫,到今年的巴西貝倫。”
“這是我們第三次帶隊來到聯合國氣候大會。目的是讓學生們走上國際舞臺,開拓更高遠的視野,同時進行更深入的交流,拓展國際發展相關的事業。”據其介紹,此次團隊精心準備了書法和國畫展示,所穿的服裝也是由非遺扎染技藝結合可持續材料制成。“我們希望將中國文化推廣給更多海外青年,同時也向他們學習。”何超欣說。
除了文化展示,他們的團隊還帶來了青年氣候聯盟的獎項、氣候適應方向的創新桌游以及來自全球各地青年的社區實踐案例,“今年是‘行動之年’,我們希望在這個廣闊的國際舞臺上,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伙伴,共同行動,將更多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項目落地,推動多邊合作。”
在中國角,記者最大的感受是“傳統文化+創新”,向外國友人展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決心與智慧。其中的巧思,正是中國青年在氣候議題上尋求共鳴與解決方案的縮影。他們既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此為媒介引發情感共鳴;又銳意創新,用科技與新穎的形式探討嚴肅的氣候問題。
青年學者推“產品級”解決方案
來自清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院的青年學者宋偉澤,即將在COP30上發布自己的研究成果“GREEN氣候治理智能平臺1.0”,并主辦一場題為“AI for Climate Governance”(人工智能助力氣候治理)的邊會。
當地時間11月17日,記者在中國角外采訪到剛剛結束亞馬遜館的對話活動的他。
“COP30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大家不再僅僅是坐而論道,而是在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尤其是‘產品級’的解決方案。”宋偉澤告訴記者。
“我們今年帶來的,就是中國在數字化和AI領域,針對氣候談判實際應用場景的一個產品級解決方案。”他的研究嘗試將人工智能融入全球氣候新聞資訊和知識庫的問答系統中,展現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將前沿技術應用于全球治理難題的探索精神。
18歲新生代的震撼與思考
對于許多中國青年學生而言,COP30帶來的更多是震撼與思考。
第三次參加COP的18歲新生代周全告訴記者,“《巴黎協定》達成時我還在上小學,十年過去,有幸親臨現場,內心非常激動。”
當被問及青年應如何為氣候行動貢獻力量時,他回答道:“沒有任何一個人從第一天就是要干大事的。我覺得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從課本中學習保護地球的知識,或者在社交平臺傳播環保理念。這是每個人都可以踐行的基礎方案。”
周全本次參加COP30,是作為中國氣象服務協會青年秘書長和青年氣候行動計劃理事,接受采訪時,他剛剛結束一場邊會上的發言。
他在發言中表示,“人工智能在‘Z世代’被創造并飛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工具。我們這一代青年領袖必須學會利用AI這樣的利器,引領未來的數據透明化進程,以解決氣候問題。”
周全呼吁全球的青年伙伴:“我們是與氣候變化和AI共存的一代,是拒絕放棄的一代,是決定未來的一代。參與氣候行動,不應以影響力大小為前提。它可以從微小處開始,例如在本地機構擔任志愿者,或從事數據透明度的科學研究;它也可以發展壯大,直至擔任國家級非政府組織的領導職位,改變整個生態系統的規則。關鍵在于,青年必須持續前進。個人的力量雖有限,但青年的團結將賦予我們無窮的力量。我們不應僅僅帶著又一份宣言離開貝倫,而應帶著可衡量、可執行且公平的氣候行動方案離開。作為青年,不要只是期待希望,更要主動尋找機會,去創造希望,親手塑造氣候變化的未來。”
在被問及為何會格外關注氣候時,周全告訴記者,“我想親眼來看看,這個世界未來將走向何方。”
從連續四屆參會的資深“COP青年”到18歲的“COP新生代”,從文化展示到科技發布,中國青年在COP30的舞臺上,已然完成了從邊緣到中心、從觀察到行動的轉身。他們用流利的國際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用扎實的研究提出解決方案,用開放的心態尋求全球合作。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宏大敘事中,中國青年不是旁觀者,而是不可或缺的行動者。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