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影视剧观看网站,战狼第4集免费播放在线观看_高清超清在线观看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媒體清華 - 正文

讓博物館真正成為文化福音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1-14 洪蔚

  目前我國博物館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經營理念陳舊、專業人才匱乏、營銷策略不完善、資金來源缺乏、博物館產業鏈脫節等問題,阻礙了博物館的正常發展。

  從近日召開的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2年會上傳出信息:我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數量到2011年底已迅猛發展到3589個,平均每40萬人就擁有一個博物館,且還在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

  與此同時,北京市社科院日前出版的《2012北京文化藍皮書》顯示,近九成公眾,每年光顧博物館等文化場所的數量不足5次。

  在這種反差面前,《中國科學報》采訪了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范紅,在她看來:目前我國博物館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經營理念陳舊、專業人才匱乏、營銷策略不完善、資金來源缺乏、博物館產業鏈脫節等問題,阻礙了博物館的正常發展。

  《中國科學報》:近些年來,博物館等文化場所迅速增長,而我國公眾對博物館、美術館等場館的光顧頻率卻相對很低,這種反差說明了什么?

  范紅:在博物館快速發展過程中,數量已不是發展的首要任務,重要的是博物館在社會功能上的轉型,以及博物館的運營管理、理念創新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目前我國博物館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經營理念陳舊、專業人才匱乏、營銷策略不完善、資金來源缺乏、博物館產業鏈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阻礙了博物館的正常發展。除以上問題外,博物館的投資與場館的利用率以及公共文化教育的效果極不成比例。

  博物館建設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無疑是巨大的福音。但是另一方面,不少博物館由于盲目急速建設的做法,使博物館成為無法吸引公眾頻繁光顧的場所,因而成為了政府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沒能成為社會公眾的文化教育工程,也沒能成為公眾參與互動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工程。但應該注意的是,博物館作為最重要的歷史文化傳播窗口,是公民共享的社會文化資源,在我國大力發展博物館時,如何將博物館與地方獨有的文化資源緊密結合,如何將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與社會公眾的需求相對應,如何平衡為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有效的商業經營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都是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共同面臨的問題,亟須解決。

  《中國科學報》:西方很多國家很早就完成了美術館、博物館知識系統的建立過程,形成了一系列博物館美術館理論的建設。相比而言,我國在這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范紅:隨著近幾年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公眾對文化需求的增強,中國博物館在設計理念、技術創新、運營管理等方面有非常顯著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國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和學科發展的歷史很短,僅有百余年,博物館、美術館知識系統的建立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比較晚,由于借鑒了國外不同理論體系,所以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帶有外來者的影子。不過是在發展中必然要經歷吸收、消化、自我創造的過程。另外在知識系統、理論體系結構和內容方面都存在著明顯不足,特別是關于博物館、美術館的定義、性質、特征、功能以及學術研究內容等基礎理論研究顯得相對薄弱,學術地位也得不到社會足夠重視,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與博物館受眾的培養都還存在很大的開拓空間。

  《中國科學報》:從我國博物館等文化場所自身的經營理念上看,是否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對公眾吸引力不足?

  范紅:單從博物館的經營管理來看,很多博物館都存在以下問題:重視行政管理忽視市場經營,只管開好頭不管可持續發展,重視空間規模忽略內容質量,重視硬件建設忽視軟件配套,講求形式活動不提供互動交流平臺,重視展覽品的選擇忽視延伸品的設計,只有展覽而無社會服務活動,不重視自身文化建設,也不重視品牌與營銷傳播。

  從博物館的整體設計理念來看,從建筑外觀設計、到博物館功能定位、展陳設計等多方面,不少博物館都缺乏從內到外再到功能的協調統一,形神魂較為分離。如何定位博物館面對的主要人群、該博物館重點應實現哪些功能、建筑外觀設計上如何體現該博物館的特色且兼具功能,展陳設計上如何吸引目標人群且體現博物館特色等問題都是國內大多數博物館比較欠缺的。

  從博物館內陳列來看,從技術的創新到展陳理念的創新,乃至到觀眾體驗的升華,都還有很大的距離。技術創新這個詞中的重點是創新思維,不應該是純粹的技術。

  國內新建的博物館大多格外重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并花費了大量的經費。多媒體的應用為博物館帶來很炫的展示效果,但同時也有很多弊端:設施的耐用性無法保障,設備出現故障時,展陳無法實現效果;過多的聲光電混雜在一起,影響觀眾觀展體驗;多媒體形式千篇一律,使觀眾審美疲勞。

  博物館延伸品的創意設計也是博物館經營的另一重要環節。無論是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還是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紀念品店總是門庭若市,創意紀念品玲瑯滿目,豐富有趣,多數與現代生活方式密切結合,觀眾在里面流連忘返。

  而我國的博物館,基本上還處于看完走人的階段。即使是國家級的博物館或者是展覽內容極為豐富多彩的省級市級博物館,紀念品店內引人購買的物品寥寥無幾,紀念性、禮品性的延伸品開發思路單一,設計理念和產品匱乏且落后。

  《中國科學報》:應怎樣做才能使博物館等公共文化空間能夠真正成為公眾感興趣的教育場所?

  范紅:博物館對社會公眾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之一。公共博物館的內容策劃、主題選擇、傳播方式都應該與公共教育的目標相結合,它們應該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職業等各類人群的共同興趣。大眾不喜歡宣教的內容,也不喜歡在博物館過多地看到政府、領導者等的形象。大眾更喜歡史實、知識和事實,喜歡有不同階段、不同特色的文化史料與科技知識,從中吸取養分,豐富自我。

  國際上大多數博物館重視青少年教育功能,重視青少年(包括兒童)在博物館能夠參與的各種活動,為中小學生設計課件,鼓勵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博物館上一節課等,為幼齡兒童設計涂色畫、互動游戲、小玩具等內容。這樣大大提升了博物館的利用率,強化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2013年01月14日 14:46:14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