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周光召同志,因病于2024年8月17日22時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周光召,清華大學1946級物理學系校友,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長沙。195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旋在清華研究院讀研,1952年院系調整跟隨導師彭桓武先生到北京大學,1954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1984-1988年兼任清華大學現代應用物理系主任,1985-2008年兼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1987-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1996-2006年任第五、六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周光召主要從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為中國物理學研究、國防科技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9年周光召先生80壽辰之際,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曾撰文回顧周光召先生的成才之路,探討大學如何為祖國培養更多更好的拔尖創新人才。謹重發此文以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周光召先生。
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之道
——恭祝周光召先生80壽辰和從事物理工作55年
不知不覺,我們尊敬的光召老學長已屆耄耋之年,已從事物理工作55年了。夜深人靜,我凝看著光召在清華大學讀本科時的成績單,遙想光召當年為了多學一點知識而主動要求晚上管理圖書館的場景,思緒萬千。回顧光召先生半個多世紀來科學研究的歷程,清華的廣大師生深深以他為榮。記得光召曾殷切期望清華學生:“能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一頁的人并不多,希望清華的學生中能多出些可以毫無愧色地寫在中國的歷史上的人。”光召無疑是能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一頁的人。此時此刻,研究以他為代表的一代人的成才之路,探索大學如何為祖國培養更多更好的拔尖創新人才,我想大概是光召愿意看到的一份賀禮。
和楊振寧一樣,光召在考大學以前并沒有學過物理,雖然他的數學成績非常優秀。抗戰時光召在重慶南開中學念了五年中學,1946年初他回到湖南,沒有合適地方讀完高中最后一年書,于是以同等學歷的身份報考大學,被清華大學先修班(相當于預科)錄取。受原子彈爆炸和同學陳礫的影響,光召選擇了物理專業。由于南開中學安排最后一年上物理課,光召在考大學之前沒有學過中學物理,那么光召如何成長為一位出類拔萃的物理學家呢?
首先,在努力奮斗中逐步建立起高度自信心。1947年,光召由清華大學先修班保送到物理系讀本科。當年物理系匯集全清華一批入學考試成績最好的同學,其中不乏許多非常聰敏、非常優秀的同學。光召感到自己物理基礎不如一些同學,可是他并沒喪失自信。懷著對物理學強烈的興趣,光召比別人更努力地去學習物理。晚上系圖書館沒人管,他愿意去管,由此可以坐在圖書館里多學一點。他抱著只要比別人學得更苦就一定能趕上去的信念,每天頭一個走進系圖書館,最后一個離開。在踏踏實實的奮斗中,他漸漸地在同學中脫穎而出,而這進一步增強了他的自信心。50年代末在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期間,他與蘇聯權威教授觀點相反,提出“相對性粒子螺旋態”理論,標志著他已建立起高度自信心,成為杰出的物理學家。最近光召在清華論壇報告中指出,“善于學習和高度自信是富于創造力人才重要的品質。有成就的老年人常常過于自信而不再學習,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則善于學習但往往缺乏自信。而在科研工作中,缺乏自信又急于求成的心態容易形成創造性障礙,這也是熱衷跟蹤和模仿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教育傳統中,“自以為是”是貶義的,然而養成高度自信心,確實是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
其次,當年老清華物理系貫徹葉企孫先生的物理教育思想——“只教授學生最基本知識、理論與實驗并重、重質不重量”,在此理念下,光召得到了很好的課業培養。老清華物理系本科階段必修課較少,“四大力學”不是必修課。由于1948年12月清華園業已解放,以后兩年半中政治活動比較多,而大學一年級期間又無物理選修課,因此光召在大學四年學的基本上是物理必修課程。從成績單看,大學一年級他修了普通物理演講(6學分,即每周講3次,每次1學時,為時一年),普通物理實驗(2學分,即每周做1次實驗,每次3小時,為時一年);大學二年級:力學(6學分),電磁學演講(6學分),電磁學實驗(2學分);大學三年級:熱學(6學分),熱學實驗(1.5學分),物性論(4學分);大學四年級1):光學演講(6學分),光學實驗(4學分),電子學(3學分),電子學實驗(2學分),無線電學(3學分),無線電實驗(2學分),原子物理學(6學分),近代物理實驗(4學分),論文(8/3學分)。顯然,他在本科階段學的物理課程主要是最基本的普通物理和中級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和物性論;其中實驗課所占的比重相當大,前三年每學期都有實驗課,而第四年有4門實驗課。課程雖然比較基本,但教學卻很扎實,學生有比較多的自學和想問題的空間。這種“重質不重量”的教學對光召以后的科學成就不無影響。例如,1960年代在探索原子彈的爆炸原理時,他們的計算無法重復蘇聯專家講解原子彈的教學模型中的一個關鍵數據。為解決這個疑難,光召構造了一個理想模型,假定某一理想的“原子彈”在受沖擊波壓縮的過程中沒有任何耗散,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估算可能做的最大功。在彭桓武先生的支持下,光召進行了比較嚴格的最大功估算,證明了蘇聯專家那個教學模型的數據有誤,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良好的學術環境。給光召授課的許多教師是名師。在本科階段,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是葉企孫和王竹溪先生。教光召熱力學課的王竹溪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作風非常嚴謹,對學生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所以上他的課要非常聚精會神才能學好。除了課本知識,王先生非常認真、非常嚴謹的學風也對光召影響很深。葉企孫先生講的物性論,最大特點是理論和實際聯系得很好。中國物理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奠基人之一的葉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是王竹溪、彭桓武這些老師的老師。他極其關心愛護年輕人,給學生一種很親切的感覺。葉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為中國物理學發展的奉獻精神是對光召一種深刻的身教。1951年,光召以優異成績大學畢業,并進入清華研究院讀研,師從彭桓武教授。當時彭先生從國外回來不久,他所從事的量子場論研究,屬于當時物理學研究的前沿,光召當彭先生的研究生,無疑很快進入到理論物理最重要的一個領域。1952年院系調整,光召跟隨彭先生到北大繼續研究生學業,于1954年畢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批名師的愛國主義精神,多做貢獻、科學求真的態度,關愛扶植后進的用心和淡泊名利的胸懷,為光召所欽佩并成為他此后半個多世紀人生歷程的楷模.此外,一批非常優秀同學之間的互動、互相幫助、互相激勵,也是促使光召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之一。
清華園中的6年學習,為光召55年的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礎,給他留下美好的回憶。1982年,在一批老清華物理系友的呼吁下,在鄧小平同志親自關心下,清華大學物理系在中斷30年后重新恢復。光召認為清華物理系應有自己特點,建議改名為“現代應用物理系”,并親自兼任系主任(1984年4月至1988年2月)。1985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恢復,光召又兼任理學院院長直至2008年初。1997年以楊振寧先生為名譽主任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光召擔任顧問,并建議聘請聶華桐教授任中心主任。20多年來,在光召不懈的關心和親自主持下,清華物理學科以至理學院各個學科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光召十分關心清華青年學生的成長,多次以自己切身經歷為同學講為人為學之道。他曾經說過,“我一直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成敗得失并不是非常在意。尤其是,我不鬧情緒,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始終努力,即使做不到也算了,并不為此而煩惱,因為我已經做了該做的。現在很多人非常愛計較,對待挫折和面臨選擇時,缺少一顆平常心,不能淡然處之。”他的這句肺腑之言正是“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的生動寫照。他的這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他獲得成功的一個因素。
我個人有幸多次得到光召的親切教誨,與他第一次交談更令我難忘。80年代末,光召是中國科學院院長,我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工作。有一天所里突然通知我,說周院長要來看我。我記得光召帶了院里多位領導同志來到我們研究室,親切地問我工作情況,勉勵我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而我卻十分緊張,也不記得自己說了些什么,只是深深受到鼓舞和感動。以后我多次得到光召的幫助和關懷,多次聽到光召睿智的演講,得益匪淺。2000年我調到清華工作,與光召接觸更多了一些。如今我擔任清華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培養更多的可以毫無愧色地寫在中國的歷史上的大寫的人,是光召的殷切期望,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本文來源:《物理》2009年05期,作者朱邦芬,轉載自“清華物理系”公眾號。)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