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園古樸的舊水利館內,水力實驗裝置依然靜靜佇立,如同一位位默默耕耘的前輩,講述著新中國水利教育的源流與脈絡。而在眾多前賢中,有一位先生,以卓越的學識、堅定的理想、厚重的品格,為我國水利水電工程教育和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就是清華大學教授、水利系首任系主任,也是任職年限最長(14年)的系主任——張任先生。

1984年張任在清華大學舊水利館前
求學報國 投身水利
張任1905年8月16日生于山東安丘,192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工科系),隨后遠渡重洋深造。1928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本科學位,翌年再獲麻省理工學院科學碩士學位。彼時正值國家動蕩、百廢待興,張任心系家國,始終銘記“工學報國”的初心。
1930年,他懷抱“治水興邦”之志歸國,投身水利事業,先后在吉林大學、天津整理海河委員會任職。1934年,他回到清華,擔任土木系教授兩年,教授“水力學”“水工設計”“鋼筋混凝土”等課程。1936年至1946年,他在揚子江水利委員會任職十年,并于1944年被任命為總工程師。1946年,他再次回到清華任教,教授“水文學”“水工設計”“水力發電工程”等課程。1947年轉任華北水利委員會專門委員兼永定河官廳水庫工程局局長,主持華北首座大型水庫的設計奠基。永定河的安全對于北京的意義非常重要,張任被委以此重任,足見其在水利界的影響力。同時1948年起他在北京大學工學院兼職講授“水力發電工程”課程,并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任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
1952年院系調整之際,他受命組建清華大學水利系,擔任首任系主任兼校務委員會委員,此后一直在清華大學水利系工作,并兼任水利部顧問、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成為中國水利教育體系的重要奠基者。
廣納賢才 育人興系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舉。為了水利系的建設和發展,張任一方面重視教學工作,從實踐中培養骨干教師;另一方面他求賢若渴,在校領導的支持下引進錢寧、黃文熙、黃萬里等知名學者來校任教,以他特有的感召力,很快為水力學、土力學、水文學、水能利用、水工、水電站動力設備等專業配備了至少一名造詣深厚的專家教授,并且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其各盡其能、各展風華,認同水利文化,牢牢扎根水利系。
張任主持教學體系籌建與學科方向確立,其所承之責,不止于建制設崗,更關乎一門新興工學教育的走向。張任深知,課程體系是教育之本,系統規劃乃學科之基。建系伊始,他親自主持擬定教學計劃與課程結構,確立以“水力學—水工結構—水資源調配”為核心的課程框架,并將施工實習與設計訓練納入教學鏈條。他特別強調,工程人才的培養不能紙上談兵,需立足中國國情,服務國家水利建設的實際需求。
在教學組織上,他大力推動教研組制度建設,倡導集體教案、示范授課與教學檢查制度,提出“教學必須有計劃、有組織、有檢查、有交流”,并將此寫入《水利系工作計劃》等指導性文件中。此一系列制度安排,為清華水利系教學質量的提升與穩定發展奠定基礎。在教材編寫方面,他親力主編《水利工程概論》《明槽高速水流的攙氣問題》,并參與《泄水隧洞的水力計算》《水力學》等講義建設。面對當時教學資源緊缺的困境,他與同仁夜以繼日編寫講義,以清晰的結構和詳實的實例支撐教學,為全國水利教育提供了可借鑒的參考體系。

1953年清華大學在校河上建造的水力樞紐動工興建,張任在開工典禮上講話(前排右三為時任校長蔣南翔)
在不平凡的年代里,張任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團結廣大教工與干部共同努力,在水利系的專業設置與調整方面、師資隊伍的建設與提高方面、教學計劃的指定與課程設置方面、科學研究的倡導與推動方面、舊水利館的改建與新水利館的新建方面都傾注了很大精力和心血,使水利系的規模有很大的提升。在他擔任系主任的14年間,水利系共培養本科生1891名、研究生81名,教工人數從69人發展到231人。眾多畢業生投身水利、水電、城鄉供水等重點領域,成為新中國水利事業的中堅力量。張任躬身其中,既是一位教育組織者,也是一位靜水深流的引路人。
躬耕工程 實干為民
張任極其重視水利工程的實踐。他一生三次走出清華,都是為了水利工程建設。第一次走出清華是留學深造,并于歸國后主持天津海河入海閘的興建。第二次是抗戰前夕到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工作,其間有一年赴美國踏遍本土48個州進行考察。第三次是1949年前出任永定河官廳水庫工程局局長,為修建官廳水庫作了準備工作。他一生奔走于全國主要流域和工程一線,足跡遍布華北、華東、西南、西北多個地區,并積極地把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密切結合。

張任在密云水庫工地伏案工作
1958年,張任擔任密云水庫設計代表組組長,從壩址選擇到結構比選,從布設方案到施工圖紙,他都一一審定,逐一勘察。針對九松山副壩布置方案,他親自帶隊踏勘現場,帶領師生逐一分析壩型適應性,最終確定圓弧形壩軸線,以地形與施工可行性為據;在灌漿孔布置中,他克服視力不便,堅持夜間手持手電深入基坑,與團隊連夜繪制圖紙,確保施工如期推進。他還主張將消力池基礎結構由混凝土改為更適應現場地基條件的漿砌石,有效避免不均勻沉降對結構安全的影響。在密云水庫的設計與建設中,他傾注的不只是專業能力,更是一種對國家工程高度負責的莊嚴承諾。
在其他工程實踐中,張任也始終堅持現場導向,展現出一貫的嚴謹作風與精確判斷。在沙嶺口輸水廊道工程中,他密切關注隧洞氣壓與地形適應問題,組織實地調查,指導優化通風結構設計,規避了高壓誘發的爆炸風險。他強調,結構安全不能靠經驗估計,而要以充分調研與科學計算為依據,哪怕耗時費力,也必須查明每一個潛在隱患。此外,張任還參與了官廳水庫、三門峽工程、永定河治理、南水北調前期規劃等一系列國家重點水利項目,圍繞地質勘測、流域治理、調水路線等提出過諸多可行建議。不同于只關注局部的專業顧問,他始終關注全局、思考系統,在關鍵節點上常常起到牽引性作用。
無論圖紙前還是工地上,他始終以科學為準繩、以責任為信條。他深知,工程之于國家,不是展示技巧的舞臺,而是關乎萬眾安危的事業基石。張任以工程為尺,以責任為繩,丈量著一位水利技術工作者應有的操守。他的身影或伏案制圖,或立于山頭,不言高調,卻為共和國水利事業夯實了腳下的地基。
嚴師誨人 德業雙馨
張任為人寬厚,謙遜平和。雖位高望重,卻生活樸素,淡泊名利,在工作與生活中始終簡約節制,幾十年如一日。他重視對學生的言傳身教,注重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無論在清華大學課堂上,還是在水庫工地上,他始終身體力行、以行立教,即使不在學校任教期間,也是如此。
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南遷,當時張任在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工作,不少清華學子南下途徑南京就住在張任家里,由其夫人周克曦操持吃住并幫助順利轉往西南。1949年前夕,張任將官廳水庫的部分存糧支援北京大學,緩解學生的燃眉之急。同時,他掩護被通緝的進步學生,護送其出城奔赴解放區。

1959年3月在位于密云水庫工地的清華大學設計代表組工作室內指導學生做設計
1952年至1966年擔任水利系主任期間,張任也親自授課,盡管教學任務繁重,他從未懈怠,總是精心備課、細致講授,只為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與思考的方法。1956至1957學年,在教授“水道及港口”課程時,他特別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學生未能完整記錄課堂內容時,便語重心長地提醒道:“若沒抄完黑板上的圖,未聽明白內容,立即告訴我。你們每上一堂課,應該有所收獲,否則豈非浪費時間?”他還將教案借給學生補記筆記,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跟得上教學進度。他講授課程從不止于知識的傳遞,更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眼界。他常提醒大家:“只注重結構計算,不重建筑物布設,是設計不出好工程的?!闭n堂之外,他也總是鼓勵學生全面理解、融會貫通,不拘于公式,更不囿于紙面。他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始終秉持著“為學為人”的理念,關心學生的學術成長,關注他們的品格塑造,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態。正如許多學生所言:“張任先生不僅傳授我們知識,更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對待工作、如何肩負責任?!?/p>

1989年校慶日,與返校校友合影后,同事羅光福送張任回家
張任對待同仁,既嚴于學術,又溫于人情。對于年輕教師因經驗不足撰寫的粗疏科技論文,他不僅熱情接受全文,初讀即提出中肯建議,隨后四五次逐字逐句批注修改,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耐心講解寫作規范與表達邏輯,最終使文章順利發表。對于生病的教師,張任第一時間聯系專家安排診治,全程關切,親力以赴。這些看似尋常的舉動,既見學人本色,更顯師長襟懷,令人感佩。有教師回憶:“張任先生那種教人不厭、助人不倦、以誠相待、寬厚待人的風范,是一生為人做事的楷模?!?/p>
而張任的淡泊名利,更在一些看似無聲的選擇中悄然顯現。1980年集體修訂《水力學》教材,他雖也參加編寫緒論等部分,但不因自己是教研組主任非領銜不可,而將主編名義交給具體負責工作的同志。當教研組承擔“水流含沙量對空化影響”這項有開創性而困難大的科研任務,一時無恰當負責人選時,張任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起前期工作,并有序推動團隊建設,逐步將項目落實完善。最終成果發表時,他卻始終不爭名、不邀功,將署名位置留給年輕同仁。
張任的品德與風范,是“厚德載物”精神最樸素卻最深遠的注解。他以一生之行履,詮釋了何為為師、為學、為人,亦將長久銘刻于后輩心中,化作清華水利人心中不滅的燈塔。
精神傳承 不朽風范
張任以沉潛之力,融通學術與工程,貫通講臺與工地,在教學、科研、工程三者之間架起橋梁;他以赤誠之心,奉獻國家建設、呵護學生成長、堅守人格底線,展現了新中國知識分子的崇高理想與人格力量。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與動蕩,始終初心不改;他的一世,淡泊名利、潛心育人,澤被后學、影響深遠。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工程智慧和教育情懷,書寫了一位工程教育家應有的高度,也留給了清華、國家與后人一份厚重的精神遺產。
不僅如此,他對孩子的教導也灌注了心血。他的長子張津生成長為新中國水利事業的重要建設者和領導者。張津生半個世紀先后為劉家峽水電站、龍羊峽水電站、三峽工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父子倆接力完成我國自建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獅子灘水電站攔河大壩建造工程的壯舉更是被世人傳為佳話。
值此張任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緬懷先生風范,不僅是對一位教育家、科學家的致敬,更是對一代知識分子精神的接續與弘揚。正如后來者所言:“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永遠敬仰他?!?/p>
(清華新聞網8月15日電)
供稿:水利系
文字:《張任紀念文集》編委會
編輯:覃月 王春紅 朱振鐸 李華山
審核:張兆琪 馬吉明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