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影视剧观看网站,战狼第4集免费播放在线观看_高清超清在线观看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清華思客 - 正文

田軒:經濟轉向創新驅動需要耐心資本

來源:中新經緯客戶端 9-16 田軒

當前,中國正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5年重點經濟任務,并且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這一政策布局背后,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以應對內外挑戰。

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傳統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正轉向中高速增長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倒逼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199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8250億美元,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約10%,一路攀升,在2021年一度達到其77%,目前維持在66%左右。歷史上,僅有蘇聯和日本的GDP曾達到美國的60%,但都未能持續突破。這使得中國被美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面臨空前的外部壓力。

當前,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中國仍有一些關鍵環節“受制于人”。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破局的關鍵——它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所驅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生產力形態。

為了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這一國家戰略,我們必須建立一個能有效服務科技創新的現代金融體系??萍冀鹑谧鳛椤拔迤笪恼隆钡氖灼?,正是要將稀缺的金融資源精準滴灌到科技創新領域,為新質生產力的“技術突破、要素配置、產業轉型”三個核心環節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本活水。

基于更多國際頂刊中的跨國企業數據和目前國內的一些數據,筆者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維度來對金融支持企業創新作出分析。

在微觀上,企業上市有利于獲得更低的融資成本和更好的公司治理,但并不利于創新,因為企業上市后走到了舞臺焦點,分析師、機構投資者等的高度關注會造成短期的業績壓力,而創新是周期非常長的投資。

從中觀的角度看,產品市場的競爭與創新呈倒U形的關系,市場競爭不是很激烈的時候,增加競爭能夠激勵創新,但當競爭過度激烈到了一個轉折點以后,過度競爭反而不利于科技創新。此外,風險投資在早期創投階段對積極創新非常重要,因為真正的風險投資本質上是耐心資本,可以更好地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從宏觀層面看,32個國家的數據表明,一個國家的信貸市場越發達,對于創新越有負面作用;而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越發達,對于創新越有利。

基于實證的學術文獻,我們發現,當前的金融體系在支持科技創新尤其是前沿創新方面存在著三方面的瓶頸與難點。

首先可以看到,科技創新企業需要依賴風險投資多輪支持才能走向IPO(首次公開募股),而如果政府資金通過出資給那些專注于早期和天使投資的市場化基金,就可以間接支持天使階段的企業,從而在控制自身風險的同時,又高效地實現了引導社會資本、培育早期創新生態的政策目標。當前需要更進一步暢通二級市場的退出“閥門”,以避免造成一級市場和風險投資出現萎縮,更利于引導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其次,間接融資與創新需求錯配。銀行體系追求確定收益、當期現金流和大企業客戶,但創新活動具有不確定性、長周期和小額需求特征,長期“耐心”資本供給不足。這就需要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債券市場現有工具和發行標準,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的運作模式等更進一步地完善。

再次,科技端民營企業與金融端國有企業間存在錯配。民營企業貢獻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國有企業則占據了75%的銀行業貸款余額;民營企業創造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國有企業則提供了49%的A股市值。值得關注的是,非銀行融資渠道(如企業間委托貸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錯配。

展望未來,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地緣政治加劇、“戰略安全”優先的背景下,要讓中國金融體系更好地支持科技創新,就要構建真正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金融系統,必須增加“耐心資本”供給,優化市場結構,改善政策穩定性,緩解資源錯配,從而為創新提供持續而堅實的資本支撐。

(作者 田軒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編輯:李華山

2025年09月17日 08:28:31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