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青年學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這是光明日報近期連續報道的事跡、大力倡導的精神。
品讀著那一個個閃爍著理想光芒的故事,記憶中,身邊那些清華學子可愛堅毅的面龐也越發鮮活: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生仁增頓珠抱著“走出青藏高原是為了更好地回去”的信念,選擇回到西藏做一名大學生村官;公共管理學院畢業生藥寧扎根南疆喀什,在脫貧攻堅等急難險重任務中表現出色,獲評“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機械工程學院畢業生隋少春進入成飛公司,從基層工藝員成長為航空工業首席技術專家,參與國家多個重大科研項目,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像種子一樣扎根西部,他們只是縮影。近5年來,清華大學赴西部地區簽約就業的畢業生增長了67%;前往西部制造、能源、國防科工等重點領域的畢業生增長了88%,到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就業的人數翻了一番!“立大志、上大舞臺、干大事業”,這是一代代清華學子喊出的口號,越來越多的清華人正以實際行動投身西部建設發展的時代洪流之中。
這背后,既有當代青年的挺膺擔當,也離不開學校的積極引導。
引導優秀學生到西部等重點地區和領域建功立業,一直是清華人才培養的重點。本科招生階段,學校通過“自強計劃”“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等措施向西部傾斜,遴選有理想有抱負的優秀學子,千方百計幫他們解決經濟上的后顧之憂,因材施教助力其全面發展。從新生入學開始,學校就將“愛國、成才、奉獻”的理念貫穿到學生培養和思政教育全過程,設立“啟航計劃”,在西部地區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鄉村振興工作站等,讓萬千學子走到西部、走進基層,深入了解西部對各類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嶄新格局,激發其投身西部建設的熱情。
當前,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高校要緊緊抓住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契機,前瞻謀劃、主動而為,為西部培養輸送更多可堪大任的優秀人才。
在就業觀塑造方面,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于學生培養全過程,持續加強“大思政課”建設,有效匯聚高校內部和社會各方的育人合力,通過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等方式建立學生與西部的“情感連接”,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成才觀。
在招生引才方面,要加大招生計劃宏觀調控力度,確保重點高校面向農村和脫貧地區專項計劃精準落地。數據顯示,近5年來,清華國家專項計劃和高校專項計劃在西部錄取人數占全國的42%,西部學生畢業后返回西部就業人數年均增長12.5%。這些通過專項計劃考上大學的孩子不僅改變了自己與家庭的命運,也反哺家鄉,促進了當地基礎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在學科建設方面,高校與西部地區要做好精準對接,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西部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結合。如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選派的第四任校長王光謙院士,帶領團隊依托三江源地區獨有的云水資源保護“中華水塔”,助力青海大學在三江源生態等學科領域打造出鮮明的高原特色。
在人才培養輸送方面,要引導畢業生投身重點領域,對做出西部就業選擇的畢業生“扶上馬、送一程、關心一生”,形成引領示范效應,吸引更多優秀學子奔赴扎根。當“一個人的選擇”升華為“一代人的精神坐標”,便能形成青年踴躍奔赴的生動局面。
在西部地區招聘引才方面,建議強化政府、高校、產業界聯動,進一步打好“組合拳”。優化人才選拔機制,比如在選調生招錄中降低在校榮譽以及筆試等硬性門檻,放寬專業限制,注重對綜合素質和基層工作勝任力的考察。對重點學科或緊缺領域人才實施更加靈活的引進政策,不拘一格用人才。
未來,通過促進“人才價值實現”與“區域發展需求”的雙向奔赴,青年人才一定能在西部廣袤大地上發揮更大作用,綻放更絢麗的青春芳華!
(作者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白本鋒)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