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影视剧观看网站,战狼第4集免费播放在线观看_高清超清在线观看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清華思客 - 正文

石中英、李鋒亮:破解理工科學生從教轉型難題

來源:中國教育報 11-20 石中英 李鋒亮

編者按:當發現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成為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性任務,當人工智能深度重塑教育形態,高水平大學能為基礎教育解決哪些教師培養難題?本期重點推介清華大學和南京大學的試點經驗,看他們在適應科學教育需要和高素質教師培養上,做出了哪些有效探索。

清華大學作為教師教育創新機制改革試點單位,依托理工科頂尖優勢,以“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國優計劃”)為核心,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將STEM教育理念與人工智能(AI)技術融入師資培養全流程,破解理工科學生向優秀基礎教育教師轉型難題。

構建跨學科全鏈條培養閉環

清華大學將教師教育納入“雙一流”建設全局,成立分管副校長牽頭的專項領導小組,聯動研究生院、校團委、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等多部門及18個理工科院系定期研判試點難題;組建30余人專家培養委員會,涵蓋STEM領域國家級教學名師、教育學科教授及清華附中、清華附小一線特級教師,為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專業指導。

在培養機制上,創新“招生—培養—就業—跟蹤”閉環。招生打破院系壁壘,面向應屆本科推免生和在讀研究生。在首屆遴選32名學生的基礎上,2024年10月,學校經“預通知—宣講會—材料評審—綜合考核”全流程精準選拔,從114位報名者中遴選出來自23個院系的35人進入培養,83%的學生主修數學、物理等學科,與基礎教育需求高度契合。2024年獲批教育碩士授權點后,學校將“國優計劃”兩屆學生共65人(除已畢業2人)納入“理工科專業+教育碩士”雙學位培養體系,夯實學歷與能力基礎。

打造STEM與AI融合課程矩陣

學校大力推進AI賦能的育人生態建設,以“智能時代教師素養培育”為核心,依托清華大學已初見成效的AI課程建設成果、優質的學術資源以及深厚的師資力量,構建STEM教育與AI深度融合的課程矩陣:將STEM教育理論與實踐、人工智能與教育等課程納入教師教育必修課組,同步開設教育大數據與學習行為分析、未來教育與學習前沿、未來教育與學習評價等交叉創新選修課,形成“必修+選修+實踐”模塊化結構。

根據“國優計劃”教育實踐要求,學校優化教學組織和實踐環節,創新教學模式,開展項目式、跨學科主題教學等活動。課程內容注重實踐導向,如人工智能與教育課程結合生成式AI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場景,指導學生開發智能教學輔助工具;STEM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通過項目式教學,引導學生設計中小學科學探究任務;邀請校內航天航空學院的高云峰教授開設新課——科學教育教具的設計與制作,將STEM理念融入實操環節;針對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實操能力,開設教學基本功訓練課程,聘請北京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校外專家授課。

同時,以教育形勢與政策課程為載體,利用教育學院與海外高校合作資源,引入國際前沿課程理念,邀請國際學者圍繞“生成式AI與STEM教育融合”開展專題講座與短期課程,拓寬學生國際視野。

破解跨領域培養難題

為打破學科壁壘,清華構建“三導師制+雙班主任制”協同模式,提供個性化指導。

“三導師制”為每名學生配備理工科院系專業導師(負責學科知識深化)、教育學院教育學科導師(負責教育理論與方法)、中小學名師實踐導師(負責教學實操指導)。三類導師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實踐導師來自清華附中、清華附小、北京一零一中學、杭州外國語學校等20余所優質實踐基地校。“雙班主任制”由理論班主任(教育學科教師)與實踐班主任(中小學骨干教師)共同管理班級,定期組織主題研討。

目前,2025屆10名“國優計劃”畢業生(1人依規退出)教資持有率100%,其中4人進入中小學校從事STEM相關學科教學工作。下一步,清華大學將繼續深化STEM教育與人工智能課程建設,探索“國優計劃”拔尖科學教師本研貫通培養,完善從教就業及職業發展支持,弘揚科學家精神與教育家精神,為基礎教育輸送“懂專業、會教學、善創新”的高素質師資,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清華力量。

(作者石中英系清華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李鋒亮系清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編輯:李華山

2025年11月21日 08:39:04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