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中全會與改革開放研討會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演進與前景展望》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和人民出版社聯合主辦。與會嘉賓圍繞改革開放、科技創新、綠色現代化、鄉村振興等議題開展深入交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表示,《決定》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開放政策不會改變。對外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外貿占GDP比重只占10%,到2006年已經占到66%。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前三四十年大口徑的對外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推動作用。《決定》還強調與國際高標準規則接軌,擴大制度型開放。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這是一個新的提法,既依托于宏觀政策和貿易政策的配合,也依托中國數字技術的進步,內外貿一體化其實是操作性非常強的做法。”
談到綠色現代化,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表示,綠色現代化將是全世界所公認、可借鑒的21世紀新型現代化。本書對綠色現代化的歷史考察、戰略定位及推進綠色現代化所需完成的重大任務進行解讀,強調通過國家五年規劃,利用好綠色發展指標,強化其監督作用和激勵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胡鞍鋼認為,這將大大推動中國綠色現代化朝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向不斷創新、實踐、不斷總結,為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中國綠色創新的模式和經驗。
談到科技創新,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指出,科技創新將為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提供源源不竭動力。中國在科技發展上取得顯著成就,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國際形勢的變化,要求中國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因為只有推動創新發展,中國才能在國際科技競爭中占據優勢,才能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演進與前景展望》一書提出創新發展的中國模式和未來戰略走向,強調要構建以思想引領、政府主導的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市場效能,推動創新發展;各地區應加強創新高地建設,形成區域間協同發展;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加強與發達國家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科技合作。
談到鄉村振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周紹杰表示,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戰略,需要可持續發展。從戰略整體布局和落實來看,既要順勢而為,也要積極有為。鄉村振興要以農民發展為中心,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區農村的發展基礎、發展狀況以及產業基礎、人口狀況差別很大,不存在統一的鄉村發展模式。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決定》強調,城市和農村在規劃、建設和治理上的融合,是從城鄉統籌發展到融合發展的重要轉變。未來,國家要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決定》提出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利益、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等創新性政策和戰略,這將對未來城鄉統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偉大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提供肥沃土壤。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永恒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演進與前景展望》一書,不僅對中國經濟發展奇跡進行理論總結和提煉,也是用中國理論豐富和發展國際學術前沿的一次重要嘗試。該書以中國宏觀經濟治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框架,刻畫了中國特色經濟發展模式的整體輪廓、關鍵主線和核心要素,不僅對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實踐進行理論闡釋,還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進行前瞻性展望,探討了未來改革開放的方向以及關鍵著力點。
江小涓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在過去40多年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本書內容涵蓋中國40多年的經濟發展歷史,從改革、開放和創新三個關鍵維度,旨在深刻理解中國發展奇跡背后的深層次邏輯。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已經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如書中所寫,“改革開放和創新將繼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舉措,為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