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期,本版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逐一進行專題報道。在相繼聚焦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之后,本期,我們以記者調研、案例分析、專家文章等形式,深度關注“科技支撐力”,展現其實踐情況、探討其未來發展。
研究型大學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中承擔著重要使命。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行業發展需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鍛造科技支撐力應從何處落筆?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科研如何齊頭并進?高水平大學如何高質量建設創新體系,不斷產出“與國家發展需要環環相扣”的創新成果?近日,記者走進清華大學,就此開展探尋。
“頂天”引領:多措加強原創基礎研究
“要不要攻一些容易出成績的方向?”回國任教的前三年,這個“雜念”時不時涌上清華大學天文系副教授蔡崢心頭。盡管陸續做出了一些成績,但既有科研基金的條件限制,又有職稱評聘壓力,他不由自主地關注起了短期產出。
職業生涯的積極變化,發生在與篤實專項“相遇”后。簡潔而嚴謹的申請流程后,蔡崢獲得學校專項支持。在這個“不看帽子、一人一策,按需、精準、長期、穩定支持基礎學科準聘期青年教師心無旁騖潛心基礎研究”的計劃支持下,他開始將寶貴時間用在“刀刃”上,不僅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宇宙早期循環冷氣體流,還與多學科專家全力投入到寬視場巡天望遠鏡(MUST)的研發中,專注做“困難但有意義的事”。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但要想讓人才潛心基礎研究,還有考核、評價、激勵等一系列難題待解。
“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突出戰略導向;另一方面,充分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鼓勵自由探索。”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介紹,根據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學校于2023年制定了《關于促進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堅持“頂天”引領,引導學者立足學科前沿、探索新知識,加快實現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探索有效評價機制、加大開源力度、推進校級重大基礎科研條件平臺建設……多措并舉,基礎研究的良好生態基本面逐步形成。
“順應基礎研究內在規律,從資助‘項目’向資助‘人’轉變,篤實專項在近3年內用近1.5億元資金支持近300人次,實現對校內基礎研究青年教師群體全覆蓋。”清華大學科研院院長劉奕群告訴記者,學校還積極建立多元化的基礎研究資金籌措機制,2023年開始明確將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專項中不低于15%的經費投入基礎研究,歡迎地企合力“種樹”。
注重基本“面”構建的同時,也有關鍵“點”的突進。
翻看“清華大學2030創新行動計劃”,拓撲量子物態與量子計算、暗物質暗能量本質、免疫記憶本質與操控等世界前沿科學難題赫然在列。
“學校定期梳理、甄別各學科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布局若干項重大原創基礎科學項目,有組織地引導重大任務導向的基礎科研問題研究。”劉奕群說。
“立地”導向:精準構建科研戰略布局
點火,起飛!5月9日,智慧天網一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并于5月28日順利進入預定工作軌道,開始在軌試驗。這不僅是我國第一顆中軌道寬帶通信衛星,也是國際上第一顆中軌道天基網絡衛星。
“當前,全球天基互聯網領域競爭激烈。星座構建勢在必行,且是各國重要戰略競爭點,必須走出一條自主、自強的發展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智慧天網創新工程任務總師和工程總指揮、電子工程系教授陸建華語氣堅定。
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能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以“立地”為導向,引導科研工作結合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產生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成果?
“多年來,清華形成了以大型儀器設備、重大型號任務、重大機構平臺為引領,整合校內外資源組織團隊開展有組織科研的有效做法。尤其是近年來通過深度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全面加強重大科研組織機制深度改革,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中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積極實施龍頭企業戰略合作計劃和產學研融合專項計劃,瞄準‘真問題’、堅持有組織科研,統籌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協同創新發展。”曾嶸說。
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定位問題、凝練科研任務至關重要。
“現實中,往往有些科學家認為是絕妙的發現,產業界卻覺得不接地氣;有些產業界認為是重要的需求,科學家卻覺得沒有科學含量。”劉奕群直言。
“互不了解”,使得不少科研團隊面臨“使不上勁”的狀況。對此,清華的做法是“共列清單”。
“我們與國資委建立日常對接機制,梳理出包括10余家院系/全國重點實驗室、162位教師的優勢科研能力清單,整理匯總13個方面具有具體技術積累的優勢科研團隊清單,完成11家清華全國重點實驗室與29家科技領軍企業匹配的45項重大任務清單。”劉奕群給出一串硬實數據,“此外,科研與產業之間的貫通,還需有專門組織和機構來促成。”
“樹人”為本:在重大科研任務中育人育才
23.5歲的清華人,能做些什么?60年前,新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與建造的核反應堆在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3.5歲的清華師生手中誕生。這支年輕的隊伍實現了“用雙手開創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的誓言,也將“建堆報國、建堆育人”的理念代代傳承。
“幾十年來,核研院碩士生和博士生的論文研究課題,絕大多數都是出自核研院正在開展的重大研究課題和項目,為研究生科研工作提供了高起點的實踐機會,為同學們塑造科研素養和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讓他們深切體會復雜系統工程、多學科交叉的意義,認識到學術與工程結合的重要性,并受到眾志成城的團隊精神熏陶。”清華大學核研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將最優秀的人投入到最重要的科研工作中,在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的過程中培養最優秀的人。”曾嶸感慨,清華始終秉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使科研活動成為人才成長的搖籃,將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
“學校出臺制定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研任務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相關制度與政策。”劉奕群介紹,比如,明確全國重點實驗室可設置研究生指導教師組,結合其承擔的重大科研任務培養面向行業需求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聘請企業骨干加入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生指導教師組,協作指導專業學位研究生等。
此外,清華大學還持續推進“深化科教融合育人”落地實施,以重大科研平臺為條件保障,鼓勵高水平學者積極參與學生課外創新活動指導,支持學生團隊開展自主選題的研究探索。
空間探測、超級計算、宇宙科學、量子計算……數據顯示,已有20多個院系的數百名本科生在人才專項、項目支持等形式支持下,拓展跨學科交流深度廣度,邁出科研生涯的第一步。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