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安化的青山綠水間,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正悄然展開。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何建宇帶領“思政實踐”課程支隊,與安化一中學子共同開啟了一場“大中聯動”的創新教學實踐。在這堂課上,授課教師精心設計“大學生+中學生”協同學習模式,通過實地參訪當地特色文旅資源,促進大學生和中學生在思想碰撞中激發創新思維,為安化文旅融合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何建宇在“思政實踐”課程開展期間為大中學生講授思政課
這一創新實踐正是清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生動一頁。“思政實踐”課程將課堂延伸至祖國大江南北,在實地行走中啟迪學生、傳播真理,讓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的火熱實踐中扎根生長。2025年清華大學“思政實踐”課程繼續依托“院級組隊”和“校級組隊”兩大模式完成選課組隊。截至目前,2025年暑期,清華大學共有237支“思政實踐”課程隊伍出行,由來自58個院系(部處)的259位教師帶隊。
“思政實踐”課程各支隊緊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在帶隊教師專業引導下,建構科學嚴謹的調研體系。師生并肩而行,足跡遍布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街巷,在煙火人間里感受發展脈搏,在大江南北共同探尋中國式現代化的動人注腳。

“思政實踐”課程赴山東青島支隊參觀青島船舶科技園
“課堂上與同學們交流過的溝通禮儀,這次終于可以實踐練習了?!比宋膶W院教師竇吉芳在準備支隊行前會議時如是說。今年“思政實踐”課程開展期間,竇吉芳精心準備的支隊講座內容既涵蓋了問卷設計等專業知識,也包含了座談禮節等社交場合必備的溝通技巧。作為寫作與溝通課程中“社交網絡”主題的授課教師,竇吉芳在日常教學中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而這次“思政實踐”課程,恰為學生提供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寶貴平臺,讓同學們能夠在真實場景中熟悉溝通與協作技巧,做好必修課的銜接踐行。
竇吉芳帶領支隊前往山東青島,深入探索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藍色藥庫”發展藍圖。從海軍博物館的藍色信仰,到古鎮口融合創新的強國脈搏,在一周的行程中,同學們實地調研了青島在海洋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等領域的創新實踐,親身感受科技創新如何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澎湃動能。“遼闊的海洋不僅是生物資源寶庫,更蘊藏著推動經濟騰飛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契機?!眮碜晕囱?水41班的張一為在個人心得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思政實踐”課程不是單向輸入的思政課,而是師生互動、師生“從游”的思政課。按照課程要求,帶隊教師在出行期間應圍繞支隊主題組織多次研討會。在研討會上,教師既是思想碰撞的催化劑,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又扮演引導者角色,通過研討幫助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相結合,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

清華-長庚-科大訊飛智慧醫療支隊前往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參觀學習
“看到同學們在實踐中積極思考,將所學知識與‘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相結合,我感到非常欣慰?!睅ьI清華-長庚-科大訊飛智慧醫療支隊結束課程行程后,來自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的教師蘇偉說道。
從沉浸式醫學訓練,精準機器人手術到AI輔助診療,支隊成員得以直觀感受到多學科深度協同,是攻克生命健康難題的必由之路。在座談交流中,蘇偉引導同學們深入思考技術應用的倫理邊界與社會價值,鼓勵他們跳出專業框架,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醫療創新。在技術與人文的交匯處,同學們不僅看到了醫療科技如何改變生命軌跡,更思考著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保持醫學的人文關懷與溫度。

支隊在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與院長俞大鵬院士合影
不少院系組建的“思政實踐”課程支隊將專業認知與“思政實踐”課程主題相結合,引導同學們了解專業前沿、走進產業一線。在相關領域背景教師的協助下,同學們得以在科學指導下探索專業方向,為個人興趣與未來發展尋找契合點,將自己的專業與人生選擇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宏闊藍圖之中。
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24級因材施教光電子方向同學組建的“思政實踐”支隊,在電子系光電所教師林星的帶領下前往深圳及周邊地區,開展光電子發展與應用主題調研。在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支隊同學聆聽院長俞大鵬院士關于量子研究的專題報告,震撼于量子科技宏偉藍圖。在量子世界的微觀與國家發展的宏觀之間,同學們找尋著自己的坐標與使命。
“思政實踐”課程中“師—生”“教—學”的良性互動的背后,是多方協同聯動的有效機制。為確保課程順利組織開展,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務處、校團委等相關單位共同建立“思政實踐”課程組,專項推進課程建設。課程組定期召開協調會、溝通會、討論會,具體負責“思政實踐”課程各項工作的聯絡、協調與落實。全校各院系指定專門的工作負責人及部門,與課程組協同聯動,共同保障課程運行。
從“思政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清華師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思考回應時代命題。這不僅是課程,更是一場關于青春與使命的求索。通過將宏大的國家戰略融入觸手可及的實踐場景,具象為可感可觸的專業使命,同學們在行走大江南北的實地調研中,不僅用眼睛“看到”一線的圖景,更用情“感受”時代的脈動、用心“讀懂”中國的現在與未來。
(清華新聞網9月22日電)
供稿:“思政實踐”課程組
通訊員:喬英姿、車宗凱
編輯:劉芳芳
審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