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佟霖
壁畫的色彩、古建的紋理、田野的風聲……這些元素匯聚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別具一格的實踐課堂。近年來,在學校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進程中,美術學院立足學科特色,探索思政實踐教學,打造實踐育人體系,讓思政成為美育的價值引領,讓美育成為思政的有效抓手,將思政實踐作為深化“大思政課”建設和“五育并舉”的重要載體,交出了一份以美為媒、以藝鑄魂的思政實踐育人答卷。
專業×社會×思政=實踐育人新范式
“實踐是藝術教育的‘根’,離開了實踐,藝術教育就是‘無根之木’?!泵佬g學院黨委書記覃川道出了學院實踐育人理念。在長期教學探索中,美術學院建立起由黨委書記牽頭的實踐育人工作機制,整合各專業教師、輔導員、助教等多方力量同向同行、協同互促,構建了“專業實踐、社會實踐、思政實踐”三類實踐“一體化”推進的育人體系。

師生在絲綢之路沿線專業考察課程中
依托清華暑期“小學期”,美術學院各專業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探索與思政結合的有機路徑,將課堂延伸至全國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實踐?!霸谖鞅边@條線路上,學生們看到的是中華文明和優秀藝術數千年發展演變的壯闊歷程?!碧崞鸾z綢之路沿線專業考察課程,雕塑系教授董書兵感慨頗深??疾熘?,雕塑系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以“人文線”與“自然線”雙線并行的路徑,跨越戈壁、沙漠、雪山、丹霞等自然地貌,足跡遍布陜西歷史博物館、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文化地標,在現場的觀摩與研習中拓寬專業視野、提升專業能力。環境藝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工藝美術系等師生深入祖國廣袤山河,基于專業特色,從古建測繪研究到城市形象設計,再到工業制造調研,凝結成一批批扎根現實的專業實踐成果。

師生調研木版年畫博物館
沿著實踐的腳步,美術學院將專業技能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走出校園、了解國情”,實現“看、思、悟、行”的閉環。師生在廣西北海,通過公共藝術裝置豐富村落景觀,帶動鄉村文旅發展;在遵義綏陽,將舊廠房更新為文化展陳與公共活動空間,推動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在中西部農村地區,親身參與農村戶用廁所改造,顯著改善人居環境……通過一次次深入社會的實踐,美術學院以藝術之力回應地方需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拓寬教育的邊界,將學生個人成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流。

師生在江蘇宜興實踐中為勞動者塑像
思政實踐則成為實踐鏈條的主線,與專業實踐、社會實踐深融互促、同頻共振。今年暑期,美術學院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開設“思政實踐”課程,奔赴全國各地展開研學與創作。走進江蘇宜興,師生為環衛工人、保安等普通勞動者創作紫砂泥肖像雕塑,讓藝術貼近民眾,彰顯平凡中的不凡。來到湖南桂陽,師生實地瞻仰革命圣地,通過現場寫生創作表達信仰的力量。奔赴新疆和田的路上,師生以新時代衛國戍邊戰士為原型創作出雕塑豐碑《問勇》,讓愛國主義教育在創作實踐中具象而深刻。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馬文甲表示:“思政實踐不是簡單的走過場,而是通過不斷深入社會現場讓學生在服務社會中理解藝術何為?!痹谒囆g語境中領悟文化自信的內涵,讓思想引領落在創作實踐的每一個環節,這是來自師生的共同心聲。
以專業實踐淬煉能力技藝、以社會實踐深化公共責任、以思政實踐強化理想信念,三者相互貫通、有機統一,美術學院讓思政教育有了溫度,讓專業學習更具深度,也讓社會實踐增加高度和強度。“學生從好奇到觸動與震撼,再到深度思考的轉變,正是專業實踐、社會實踐、思政實踐融合的最佳成果?!?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8px; text-wrap-mode: wrap;">助教唐心一說道。
讓“一次出發”變為“長期生長”
美術學院的思政實踐,絕非短暫的“夏令營式體驗”。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曉昕表示:“美術學院的實踐并非一次性調研,而是通過長期合作讓學生在解決地方實際問題中,深化對傳統工藝傳承的認知,同時提升產品設計、品牌策劃等專業能力,實現教學相長、校地共贏?!睘榱俗寣嵺`育人模式走得遠、效果實,美術學院基于多年實踐教學經驗,逐步探索出一套組織統籌、校地協同、成果轉化全流程的實踐育人機制。
實踐啟動前,美術學院各專業帶隊教師、輔導員與助教時常圍坐一堂“集體備課”,對路線安排、課堂目標和安全預案等反復推演,氛圍專注而投入。在這種“有組織的實踐”保障下,美術學院形成了從籌劃到實施、從過程到反饋的全鏈條運行模式:前期明確主題方向,細化實施方案;執行中建立實時聯絡機制,保持線上線下協同;返校后以成果展示和專題研討的形式總結鞏固經驗,完善迭代課程體系。

師生在北海赤西村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創作活動
從“短期調研”走向“長期共建”,近年來美術學院建立起“專業服務地方、地方反哺教學”的良性循環機制,與廣西、山西、江蘇等多地共建的美育工作站與實踐教學基地相繼落成、多點開花,形成“學校育人、社會受益”的雙贏格局。步入廣西北海赤西村的稻田間,師生與當地村民共同打造的“藝術種植”作品映入眼簾。在這片紅土地上,“藝術種植”伴隨著學子們實踐的腳步,一同向上生長、向外延伸。從2024年美術學院師生在赤西村開展考察研討與在地創作,作品自然融入鄉村景觀,成為地方文旅發展新亮點,到今年暑期,本科生實踐教學基地在此落地,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創作營再次走進赤西,藝術工坊、展覽等活動接連開展,更多公共藝術作品扎根土地,一條可持續的合作共建之路鋪展開來。無論是側重專業實踐、兼顧社會實踐和思政實踐的實踐教學基地,還是以社會實踐為核心、融入專業和思政元素的美育工作站,都有效地推動課堂與社會、學校與地方實現良性互動與“雙向奔赴”。

師生在2025北京平谷南山藝術季中創作的部分作品
“雙向奔赴”的不僅有地方美育工作站或實踐教學基地,還有更多元的合作伙伴。美術學院深入推進與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農業農村部等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借助更廣闊的平臺拓展實踐深度,從體系上實現由“分散探索”到“系統聯動”的轉變。今年,美術學院與北京平谷區委區政府、北京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第二屆“南山藝術季”,開展集體創作項目并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在第一屆豐碩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校地合作的深度,讓實踐輻射更廣區域,形成了長效的社會影響力。
在完善的組織保障與扎實的共建載體支撐下,美術學院的實踐教學從“落地運行”逐步走向“成果生成”。在遵義、蘇州、克拉瑪依、常山、宜興等地,美術學院的調研與創作成果被直接轉化為展覽、城市設計方案和文化推廣項目,取得諸多“校地共贏”的豐厚成果,成為推動區域文化發展與美育建設的重要力量。這種“實踐-成果-服務”的閉環,讓學生感受到專業的社會價值,也讓實踐育人真正實現“可見的生長”和“可持續的影響”。
在實踐沃土中結出成長碩果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思政課的目標是“鑄魂”。相較于課堂中的理論講授,學生通過一系列思政實踐,到鄉村、社區、企業中,深度參與推動實際問題解決,能夠更全面地建立專業認知和實現自我成長。
環境藝術設計系學生在調研中發現“市民在某些公共空間被太陽直射,是為了平衡門面房需求減少了樹木數量”,從而產生了對綠色可持續與人性化設計的思考。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于歷戰說,“我們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堂,引導學生思考‘裝飾的限度’‘設計的溫度’,培養其兼顧功能性與人文性的設計思維?!惫I設計系學生在實踐中將概念性設計完善為涵蓋城市建設、工業產品優化、鄉村環境提升等方面的可操作方案,聚焦“鄉村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打造連接情感與記憶的鄉村文化空間?!班l村設計不能只談美學,更要服務于文化傳承和村民增收。”美術學院學生龍依然深有感觸。
這樣的思考和實踐貫穿美術學院的整個實踐過程,也讓學院育人體系的另一核心成效愈發清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引導他們從“創作作品”到“創造價值”,將“小我融入大我”。

師生在實踐中調研無障礙助殘設計
未來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焦陽帶領的實踐支隊,深入調研殘障群體在工作環境與信息交互中的真實需求,通過將設計主導權交還給使用者的設計理念,以優化環境設施與服務流程的設計方案,提升殘障群體的就業尊嚴與社會融入感。焦陽表示,這次實踐不僅產出了可落地的成果,更以“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實際行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設計的使命與溫度。
學生在實踐中的成長積累,也在反哺美術學院教育的全過程。來自社會現場的經驗成為課程更新的重要資源,教學設計也因此更加貼近時代議題,學生再不斷將課堂所學重新投入實踐創作與檢驗,實踐育人與教學課堂由此形成雙向奔赴的良性循環。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來自企業、地方政府、兄弟院校、媒體等合作伙伴相關資源和力量的融入,為美術學院構建起“大思政+大美育+大實踐”的可持續發展體系,也打通了“象牙塔”和社會大課堂的邊界,為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
從敦煌大漠到鄉土漁村,從煤矸山腳到城市街巷……美術學院積極探索新時代美育路徑,將師生的一次次出發轉化為長效機制,把實踐的一個個作品沉淀為育人成果。面向未來,美術學院將繼續落實學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把立德樹人的使命落實在祖國大地上,以“真刀真槍做設計”的實踐鍛造專業精神,以思政涵養理想信念,為國家培養更多“能繪善塑、知責擔當”的新時代藝術人才,交出“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高質量美育答卷。
編輯:劉書田 劉芳芳
審核:呂婷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