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系2025級博士生 李昱兒

李昱兒發言 孫波 攝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清華大學2025級博士生李昱兒,本科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即將進入自動化系從事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方面的學習和研究。非常榮幸今天能夠作為新生代表在這里發言。
假期,我報名參加了研究生新生暑期團校,一周前就來到了學校。初入清華園,我心中滿是對這片土地的無限好奇。騎著小紫車漫游校園,我感受到了去哪里都需要導航的校園之大;在雨天爆滿的羽毛球館,我感受到了“無體育 不清華”的青春活力;在夜晚燈火通明的實驗室里,我感受到了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走過大禮堂和英烈碑,我感受到了家國情懷的代代相傳。這里是歷史底蘊與時代前沿交匯的殿堂,更是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舞臺。這不禁讓我思考:今天的我們,要做什么樣的研究?
要植根生活,在真實需求中尋找科研初心。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僅在實驗室的精密儀器上,也不僅僅在論文的復雜公式中,更在人民群眾最樸素、最真實的需求里。我的姥爺今年80歲了,手機對他來說曾經只能用來接打電話,面對各式應用軟件時他總是眼花繚亂,也很難控制使用各類軟件所需的復雜手勢。去年,成熟的AI應用開始走入我們的生活,我也試著幫他安裝了一個。現在,他每天都能和AI聊天,了解新聞,討論歷史,聽聽京劇。姥爺滿意地告訴我:“這用起來輕松多了。”老人生活的顯著變化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要做的研究應該讓技術變得溫暖,能夠解決真實問題。最好的創意或許就來自對普通人生活需求的深刻洞察。技術所帶來的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也正是我們從事科研創新的初心與價值所在。
要堅定志趣,在前沿探索中攀登學術高峰。和其他學科一樣,人工智能技術這兩年的爆發得益于長期的科研積累。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清華的老師和同學們就已經開始了人工智能的探索。而這個學科最讓我著迷的,則是學科交叉所帶來的打破邊界的魅力——既扎根于計算科學、數學等領域,又能與生命科學、社會科學深度交融。這種“在前沿交叉處尋找突破”的特質,恰好與清華鼓勵創新的理念相契合。我特別榮幸能在人工智能發展最為快速的時代來到清華,開啟我的博士生涯。學校既有深耕基礎理論的學界泰斗,也有探索產業實踐的領軍學者,多學科優勢支撐起跨院系協作的最好平臺。在文獻閱讀的過程中、在和課題組學長的交流中,我都深深感受到自己的知識短板還有很多,更需要持續地提升學科視野和科研能力。
要服務發展,在響應國家需求中擔當時代重任。就在本周二,國務院正式印發了《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到2035年,我國將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這不僅對我所學習的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信也是在座各個學科同學的挑戰與機遇。我感受到國家在智能制造、具身智能等領域的戰略需求日益迫切,社會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期待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功能替代,而是希望技術能夠真正融入社會運行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效率提升、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力量。作為卓越工程師專項的一員,我有兩名導師,校內導師主要研究機器人導航與控制,企業導師則專注于人工智能治理領域的前沿探索。在這種校企聯培的特色培養模式下,我期待在校學習期間能夠結合理論與實踐,掌握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入企后能解決行業痛點、做真刀真槍的研究,助力產業升級。
與人工智能領域類似,當今的中國和世界在科技發展、社會治理和人文藝術等領域都面臨著各自的挑戰與機遇,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奮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清華的研究生們應當主動扛起這份責任,夯實學術根基,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同學們!我們正身處一個奮進的時代,校園是創新的熱土,是夢想的起點。讓我們珍惜在清華園的學習時光,以初心指引方向,以奮斗詮釋青春,將個人的科研追求融入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
謝謝大家!
(清華新聞網8月29日電)
編輯:劉芳芳
審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