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影视剧观看网站,战狼第4集免费播放在线观看_高清超清在线观看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專題推薦 - 銘史承志 強國復興 - 正文

弘揚抗戰精神 筑牢青春信仰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9-12 李云舒 薛鵬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禮炮隆隆、歌聲嘹亮,鐵流滾滾、步伐鏗鏘……這場氣勢磅礴的莊嚴慶典,成為一堂生動而深刻的“大思政課”,進一步增強了中國青年平視世界的底氣與自信。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如何上好思政課,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高度重視,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這些重要論述,為思政課建設指明了實踐路徑與努力方向。

如今,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思政課不斷打破時空邊界、拓展育人場域。新學年伊始,更多有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的思政“金課”正在涌現,連接“國之大者”與“青春之我”,引導青年一代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

銘記抗戰歷史,賡續紅色血脈,愛國主義激蕩青年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站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多所高校“開學思政第一課”聚焦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教育廣大學生了解抗戰歷史、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

9月1日晚,《2025開學第一課》在央視如約播出。節目以“銘記與奮斗”為主題,通過創新呈現方式,讓沉睡的歷史“活”了起來:三面來自不同英雄連隊的戰旗同臺亮相,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與劉老莊戰斗的崢嶸歲月,由連隊代表娓娓道來;借助AR技術,黃崖洞兵工廠昔日場景重現眼前,年輕一代得以親眼看見老一代兵工人如何“以頭盔鍛鐵、用鋼軌造槍管”,在艱難困苦中堅持軍工生產、堅守國家希望。在這場跨越時空的沉浸體驗中,青少年真切感受到:抗戰的勝利并非歷史的偶然,而是千千萬萬先烈以血肉之軀拼殺出來的光輝篇章。

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是各大高校新學期開學禮的鮮明底色。清華大學校長李路明在開學典禮上講述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歷史,寄語本科新生“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傳續西南聯大薪火”;中國人民大學3000余名本科新生前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集體參觀《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重溫抗戰歷史、汲取奮進力量;浙江大學邀請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后人、浙大退休教授王明華等人講授專題黨課,弘揚抗戰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9月3日舉行的紀念大會,北京多所高校學生參與其中。清華大學189名師生參加廣場合唱團和紀念活動服務保障工作,公管學院博士生劉宇塵就是其中之一。“當《松花江上》等音樂響起,我深深地感受到個體與祖國命運的緊密連接,愿將青春年華奉獻給這片深愛的土地。”劉宇塵說。

“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要永遠傳承和大力弘揚。”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彭慶紅表示,將偉大抗戰精神有效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既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大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的重要途徑。

知行合一,把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

新學年伊始,多地高校的第一堂思政課“穿越”了校園的圍墻——有的將課堂搬進抗戰紀念活動現場,有的聯動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為學子們帶來難忘的“開學第一課”。

9月3日,北京舞蹈學院近600名師生在人民大會堂圓滿完成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的演出任務。105個日夜的排練,成為一堂浸潤人心的思政大課。

“圍繞此次演出,學院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團支部,將排演現場轉化為踐行‘兩個維護’的政治課堂、厚植家國情懷的實踐課堂、錘煉專業本領的實訓課堂。”北京舞蹈學院團委書記韓林岐介紹,排練期間,校黨委書記劉嵐為師生講授“排練場的思政大課”,并發放學院特別編印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知識手冊》,通過大事記、英雄譜、老兵說等五個板塊,幫助同學們深入理解抗戰歷史、感悟偉大精神。

白天,參加演出的師生們細致打磨每一個動作,從肢體語言到眼神傳遞,力求再現歷史的厚重;夜晚,他們圍坐共學,研讀抗戰歷史。排演期間,共有51份入黨申請書和24份入團申請書遞交組織,一批青年學子在實踐淬煉中堅定理想信念。音樂劇系2023級本科生李天穎為更好把握角色,認真觀看了《延安十三年》等紀錄片。她被那段歲月中年輕而堅定的面孔深深觸動:“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信仰與擔當。這不僅是一次專業錘煉,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

一些高校選擇邀請革命先輩后人、大國工匠、優秀校友等“社會名師”走進教室,將他們的人生經歷作為“活教材”,把社會“大課堂”精華引入“小課堂”。9月7日上午,上海財經大學2025級新生的“思政第一課”隆重舉行。“思政課是幫助同學們‘找到方向、站穩腳跟、讀懂中國’的人生必修課,更是上財人薪火相傳的‘家風課’。”上海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許濤在總結中強調,“只有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業。”

“思政課不能局限于教室、停留在書本,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非常有必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高寧告訴記者,“小課堂”傳遞理論內核,“大課堂”提供實踐場景。“小課堂”與“大課堂”有效融合,才能真正教育引導學生在生產一線、在實踐場所、在田間地頭感受黨的創新理論的思想偉力,體悟祖國正在發生的生動巨變,引導學生深刻思考個人與國家、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促使他們在時代變革中主動擔當,激發青春力量。

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青年學生是最活躍的群體,上好思政課,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信息接受習慣、偏好,從話語方式、技術手段到互動模式,全方位貼近青年人的認知習慣和情感節奏,讓真理以更輕盈、更鮮活、更可感的方式,“聲”入人心。

9月8日,天津師范大學開學首日,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在立教樓展開。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馬超設計了“我來說、我來感、我來畫、我來悟”四個創新教學環節,把思政課打造成青年學生可聽、可感、可學、可做的“體驗場”。

當教學環節進入“抗戰精神我來感”部分時,課堂移至天津市思政課教學改革重點實驗室,多屏聯動動態展示畫面再現抗戰歷程,剛聽完理論講解的學生瞬間“進入”歷史現場,思政課成為一場沉浸式、交互式的精神遨游。“科技感讓歷史‘活’了起來,我們愿意聽,也聽得進去。”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學生張銘鑫課后興奮地表示。在“圖說英烈我來畫”環節,美術與設計學院的學生以畫筆為媒,繪出心中的英雄形象。學生齊芯一帶著作品《戰魂》和《楊靖宇將軍》走上講臺,動情地說:“我畫的是將軍犧牲前的最后一刻,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都凝結在他堅定的目光里。”

“讓學生走上講臺,用青年的語態講青年相信的道理。”馬超在課后總結道,“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開發優質資源、創新課堂形態,構建師生雙主體的教學新生態。”

9月7日,中山大學2025年開學典禮暨“大學第一課”在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行。典禮上,學校特別安排新生集體觀看校史電影《坪石先生》宣傳片——抗戰時期,中大師生遷校粵北坪石,在戰火中堅持辦學、賡續文脈,黃際遇、杜定友、衛梓松等人以知識救國、以風骨育人,被后人敬稱為“坪石先生”。海洋科學學院2025級本科新生米君頤在觀看后感慨:“他們舍身護書、堅守講臺的模樣,讓我懂得了什么是文明傳承的力量。”

“當代青年學生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高寧告訴記者,當代青年學生的視野更加廣闊,習慣于中外比較、平視世界。此外,他們的學習渠道多元化,慣于使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獲取信息。

在高寧看來,這些特點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拓寬國際視野,幫助學生全面理解中國與世界;同時,要提升教學質量,打造精品課程,應對學生學習渠道多元化的挑戰,同時引導學生讀經典、讀原著,避免被片面信息誤導。”

“除了時代賦予的特殊性,今天的青年學生也具有這個成長階段的普遍性,他們渴望成功、追求榮譽,但可能缺乏知識儲備與技能。這要求教師把握青年成長規律,結合學生共性需求設計教學方式。”高寧表示,教師給予學生的不應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更應是觀察認識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立場、觀點、方法,以深刻思想激發學生思考,幫助其形成系統科學的思維。

思政課的真正意義,正在于它不只停留在書本和課堂,而是走進歷史現場、融入時代語境、連接個體成長與國家命運。從抗戰勝利80周年的紀念大會,到開學第一課的沉浸體驗;從高校禮堂里的深情講述,到排練場上的汗水與信仰——這一切共同構成了一堂堂宏闊而真切的“大思政課”。

如春風化雨,如滴水穿石。當思政課真正“活”起來、“實”起來,它便成為青春與家國之間最堅實的橋梁,引導一代代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懷抱夢想,腳踏實地。這正是立德樹人的深遠含義,也是教育真正動人的力量。

澆水澆根 育人育心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薛鵬 李云舒

九三閱兵,舉世矚目。在神圣而莊嚴的紀念大會中,青年群體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或氣宇軒昂在隊列中接受檢閱,或駕駛戰車戰機匯成鋼鐵洪流,或精神飽滿參加廣場大合唱,或默默無聞進行志愿服務保障……他們向世界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良好形象。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廣大新時代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以奮斗之姿堅守各條戰線,離不開一以貫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和滋養。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辦好思政課,是我非常關心的一件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政策支持指引下,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穩步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持續壯大,思政“金課”的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不斷增強。

進入新學年,講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要立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結合他們關心的重大問題,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讓他們成為“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

古人云:“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今天在思政課上用心聆聽的莘莘學子,未來必將成長為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

編輯:李華山

2025年09月13日 10:54:25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