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影视剧观看网站,战狼第4集免费播放在线观看_高清超清在线观看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專題推薦 - 銘史承志 強國復興 - 正文

中外學者共議二戰經驗與和平啟示:正視世界戰場上的東方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 9-17 李悅 姜馨怡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牽制并消滅了大量日軍力量,為最終擊敗日本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日,來自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巴西、阿根廷、意大利、希臘、馬來西亞等國的學者與國內頂尖研究機構的專家齊聚清華大學,在共同回望那段曾改寫世界格局的歷史時這樣說道。與會專家指出,中國最早點燃抗戰烽火,歷時最久、犧牲最重。

“日本長期低估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1945年9月2日,在中國等9個受降國代表的注視下,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次日,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為了迎來這一刻,中國人民歷經14年不屈不撓的斗爭,用巨大犧牲換來和平的曙光。無數人曾這樣叩問歷史,彼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國力孱弱,何以能夠戰勝聲勢熾盛的日本,贏得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戰爭?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高長武指出,抗戰的勝利,昭示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必然規律和偉大真理。

“從1937年至1941年,日本本有機會糾正錯誤,但最終因心理障礙和戰略誤判一步步走向全面戰爭。”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名譽教授鹿錫俊指出,1936年西安事變后,日本原以為中國會陷入混亂,但事實卻是中國社會展現出更強凝聚力。這一局面本可以促使日本反思,但緩和主張很快被強硬派壓制。隨后,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德蘇戰爭爆發,本是日本重新審視戰略的契機。”鹿錫俊說。在11月的高層會議上,盡管有人警告對美開戰“兩年后必陷困境”,但當時的日本首相仍堅持冒險一搏,最終導致珍珠港事件。“他們害怕退一步就要退到盡頭,這種心理困境使日本明知錯誤,仍執意發動太平洋戰爭。”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臧運祜認為,日本長期低估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過分依賴武力解決矛盾,最終把自己推入戰爭深淵。“如果日本在關鍵時刻能夠理性反思,就不會把整個亞洲乃至世界拖入深重災難。”

鹿錫俊表示,通過對歷史檔案的梳理可以發現,侵略戰爭最終不得人心,和平與對話才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追求。這一歷史教訓深刻警示后人,必須防止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影響國家決策。

“面對危機,應加強跨國合作”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較量。中華兒女為守護正義而奮起,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與各國人民并肩作戰,凝聚起推動戰爭勝利的強大力量。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建朗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中國的侵略已嚴重沖擊國際秩序。不過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真正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才逐步形成,并最終贏得勝利。他強調,今天大國競爭加劇、單邊主義盛行,更需要從戰爭中汲取經驗,“面對危機,應確立共同戰略認知,加強跨國合作”。

英國社會主義中國之友網站編輯基思·艾倫·貝內特回顧了英國人民對中國抗戰的聲援。他介紹,英國青年喬治·何克1937年來到中國,撰寫大量揭露日本侵略暴行的文章,并在戰地學校保護孤兒,病逝于甘肅山丹時,年僅30歲。貝內特說:“銘記這段跨越國界的團結精神,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意義。”

巴西隆德里納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弗朗西斯科·塞薩爾·費雷斯則從社會科學的角度補充說,美國學者在二戰期間被納入政府機構,研究征兵標準、社會心理和經濟資源配置,為戰爭動員和戰后重建提供了支持。“現代戰爭不僅發生在戰場,還發生在信息、文化和社會層面。”

“知道中國,更在于幫助世界理解中國。”北京大學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教授孫華從國際友人的角度補充說,斯諾在延安寫下《紅星照耀中國》,真實記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歲月,毛澤東住在十分簡陋的窯洞、周恩來睡的土炕、彭德懷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做的背心,讓斯諾在內心感受到“東方力量”。孫華強調:“世界靠真實和真誠的對話相連。”

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薩爾瓦托雷·蒂內指出,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成功和原創性的“人民陣線”戰略之一。他說:“這一戰略不僅以工農為主力,還聯合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階層,形成前所未有的廣泛動員。”這種廣泛聯合保證了中國抗戰的堅持與勝利,也為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國的全民抗戰模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寶貴經驗”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東方的烽火,改變了世界格局。歷史證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臧運祜指出,中國人民付出3500多萬傷亡的代價,長期抗戰牽制了日本大部分陸軍,使其無力同時“北進”蘇聯和“南進”東南亞。“中國不僅是本國的民族解放戰爭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重要支撐。”

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白皮書《中國的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2015年)披露,中國抗戰歷時14年,造成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約1000億美元。中國歷史研究院的研究成果顯示,到抗戰后期,中國共產黨敵后根據地發展到19個,抗日武裝達95萬人,民兵220萬人,形成了敵后抗戰的堅強支柱。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太原介紹,1944年前后,日本約75%的作戰發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共產黨部隊的戰斗烈度和犧牲普遍高于其他部隊。美國和其他西方觀察者在考察后也普遍認為,共產黨軍隊是主要抗日力量之一。“抗戰的歷史啟示我們,弱國更需要外交,團結自強是立身之本。從適應國際規則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對歷史經驗的繼承與發展,旨在為世界和平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徐藍指出,中國戰場采取持久戰戰略,有效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她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與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抗戰體系。“這種全民抗戰模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寶貴經驗。”徐藍說。

徐藍從外交史視角分析了抗戰勝利的多重意義。她強調,抗戰勝利不僅是中華民族從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更使中國以大國身份重返世界舞臺中央,參與戰后國際秩序重建,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較量。”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指出,80年前的偉大勝利帶給世人恒久的啟迪:光明必將驅散黑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二戰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清晰地揭示,只有實現國際公平正義,才能筑牢世界和平的根基。

編輯:李華山

2025年09月18日 07:42:46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