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恒回響。”當天,清華大學發布訃告,沉痛悼念、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
從少年時立志科學救國,到青年時期在異國他鄉攀登物理高峰;從中年時積極搭建中外學術交流橋梁,到晚年歸根故土培育下一代科學棟梁——楊振寧的百年人生,始終鋪陳著愛國報國的精神底色,始終與民族復興的步履同頻共振。
烽火中立志
楊振寧的科學求索之路,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連。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于安徽合肥。其父楊武之是清華大學算學系教授,受父親熏陶,楊振寧很早便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楊武之很重視對兒子傳統文化根基和健全人格的培養。他請清華大學歷史系高材生丁則良給讀初中的楊振寧講授《孟子》。整整兩個暑假,每天兩小時,楊振寧沉浸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之中,為日后取得輝煌的科學成就奠定了人文基礎。
1938年秋天,楊振寧以第二名的成績被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錄取,后發現物理更合口味,便轉到了物理系。
已故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在自述文章里,描述了第一次在西南聯大見到的楊振寧:“眉清目秀,臉頰白里透紅,眉宇之間流露出一股英氣,眼睛里時時閃爍著鋒芒。”在他記憶里,楊振寧是西南聯大成績最好的學生:物理100分、微積分99分,就連英文都考第一。
戰時的西南聯大,茅屋草舍,簞食瓢飲,卻綻放出絢爛的思想之花。朱自清、聞一多、羅常培、王力、趙忠堯……這些在烽火中依然屹立的身影,照亮了楊振寧的求學之路,“科學報國”的信念深深融入血脈。
在這里,吳大猷和王竹溪兩位教授引導他先后進入了對稱性分析和統計力學兩大研究領域。這也是20世紀后半葉物理學發展的重要支柱與前沿,使楊振寧的學術視野迅速拓展,為日后打下了堅實基礎。
“那時在西南聯大本科生所學到的東西及后來兩年碩士生所學到的東西,比起同時美國最好的大學,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楊振寧曾回憶。
向頂峰攀登
1945年8月,23歲的楊振寧遠渡重洋、赴美留學。
20世紀物理學星河璀璨,楊振寧是其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他以智慧之光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有能力為人類文明作出頂尖貢獻。
在芝加哥大學讀博士研究生時,楊振寧就開始思考拓展電磁學規范不變性的概念,以此統一描述當時發現的層出不窮的基本粒子。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被后人稱為“楊-米爾斯規范場論”。該理論被認為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礎物理理論之一,奠定了后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站在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上,他說:“我為自己的中國血統和背景而感到驕傲,同樣,我為能致力于作為人類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現代科學而感到自豪。我已獻身于現代科學,并將竭誠工作,為之繼續奮斗。”
1966年加入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后,楊振寧發現一維量子多體問題的關鍵方程式“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統計物理和低維量子理論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這一數學新領域的興起……
支撐這一系列輝煌成就的,是楊振寧始終恪守的“寧拙毋巧,寧樸毋華”的治學準則。他堅信,真正的突破源于對基礎問題的深刻思考與持之以恒的扎實耕耘。
“每當大家有好想法或新問題,就會約楊先生見面交流。他往往是先認真聽發言,隨后就讓大家到他的研究室找他的演算記錄。原來,很多‘好想法新問題’他早都認真思考、演算過。”與楊振寧共事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葛墨林曾感慨,很多人認為楊振寧的成績是因為天分,其實是來自他不停的思考和反復的演算,“他常對我們說,做東西不要取巧,老老實實地弄熟了,才能談到巧。要樸實的東西,不要表面的東西。”
楊振寧曾說:“我想我在科學工作的成就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這個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樸素的話語里,蘊含著火熱的愛國情。
歸根后深耕
縱使享譽世界,但楊振寧始終牢記著父親“有生應感國恩宏”的囑托,將“歸根”二字時時系在心頭。
1971年,當中美關系剛有解凍跡象,楊振寧便毅然踏上回國訪問之路。如同一塊巨石投入沉寂的湖面,此舉在海外學界激起了巨大波瀾,繼而引發了華裔學者的訪華熱潮。
憑借自己的聲望與勇氣,楊振寧努力為封閉已久的中國科學界鑿開通往世界的通道。他毫無保留地向國內同行介紹世界物理學的最新進展,從規范場理論到粒子物理前沿,一系列講座宛若一座座思想的橋梁,幫助中國物理學界重新接入了世界科學前沿的澎湃潮流。
在多項重大科學工程與科教政策的決策關頭,楊振寧屢屢發表切中肯綮的見解。他目光高遠地強調,國家在追求應用技術突破的同時,必須為基礎研究留出足夠的空間,以此奠定長遠發展的堅實根基。
他還利用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募集資金設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持續資助中國學者近百人到美國進修。這些學者大多成為后來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
晚年的楊振寧,更將全部心力投入到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中。
1999年起,楊振寧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在清華大學,他將辦公室選在父親當年辦公的科學館,把家取名“歸根居”,并以《歸根》為題寫下詩句:“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云志,我當指路松。”
在這里,他從零開始籌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不僅東奔西走為此募集更多資金,還捐出工資用于人才引進和學科建設。在他的力邀和影響下,多位世界級科學家加盟高等研究院,使其迅速成為學術界一顆令人矚目的新星。
在清華學子的記憶中,這位蜚聲世界的物理學家是個平易近人的師者,他常常穿著格子襯衫,準時出現在教室,娓娓道來,一點兒架子都沒有。
“得知學校批準我升任高等研究院教授后,先生第一時間寫信給我,‘相信你會自信和堅定地面對你的未來的挑戰’;看完我發表的一篇成果,他鼓勵我‘期待你未來更好的工作’;90多歲時,仍給我發郵件討論他新做的計算……”回憶起和先生相處的點滴,楊振寧的弟子、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薈難掩悲痛,“這些教誨我永志不忘。”
對學生的勉勵,何嘗不是楊振寧對中國科學、教育、人才之期許?
“50年以后,我可以跟鄧稼先說: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百歲華誕時,楊振寧講起自己與老友鄧稼先“共同途”的承諾,傾吐自己人生的堅持與意義。
百年櫛風沐雨,楊振寧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觀如海的學術成就,書寫了心系家國、功在世界的雋永篇章;其百年人生,灑下了閃耀在人類群星中的永恒光輝……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