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清華園,天高云淡。19日一早,一座外墻覆滿藤蔓的三層小樓前,就排起了蜿蜒的長龍。人們身著素衣、面色肅穆,靜靜地、靜靜地佇立著,緩緩向前移動。不斷有人加入進來,隊伍越來越長,一眼望不到頭……
他們是來送別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這座小樓是清華大學科學館,楊先生傾注心血打造的學術高地——高等研究院便位于此。楊先生于10月18日逝世后,清華大學在樓內119室設立緬懷室,接受校內師生及各界相關人士吊唁,為期7天。
秋風輕拂過緬懷室入口。側墻上,一張張照片靜靜懸掛,串聯起楊先生跨越一個世紀的生命軌跡。人們放緩腳步,每人從桌上拿起一枝菊花,準備獻給先生。花瓣上沁著的涼意,似是凝住的哀思。墻邊桌上,兩本厚重的簽名簿鋪展著,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吊唁者的名字。
樸素無華的緬懷室里,黃白色菊花幾乎鋪滿了整個房間。墻上正中的黑色相框里,楊振寧先生面帶微笑,目光仍如往昔般睿智,注視著前方。
人們接連不斷地有序進入,在先生遺像前久久凝眸、深深鞠躬。一位頭發半白的老教授,特意摘下帽子、脫下大衣,抬手扶了扶眼鏡,眼眶漸漸泛紅。一對年輕夫妻翕動嘴唇,似乎對楊先生說著什么,肩膀不住地微微顫抖……
“18日中午,溫暖的陽光照進病房,等我們陸續趕到醫院時,先生安詳地離開了我們,一如往日般從容。”望著送別的人群,楊振寧的學生、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薈哽咽難言,“這里曾是先生父親的辦公室。他年少時,一定常在這走廊里跑來跑去;現在,又在這里被思念的菊花簇擁……先生!請您放心,我們一定繼承您的遺志,做純粹的科學家、堅定的愛國者!”
白發蒼蒼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顧秉林顫巍巍地走出緬懷室。“楊先生一直主張高等研究院要有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要有一批潛心做學問的年輕人,還要有一流的師資。清華歷來提倡愛國奉獻、追求卓越,楊先生正是這樣的典范。”他感慨萬端地說。
“能追隨先生學習,受益終身。最大的收獲并非具體的知識,而是如何甄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他教會我,什么是真正值得做的課題,如何塑造學術品位與判斷力。”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汪忠匆匆趕到緬懷室,眼里透出濃濃的悲傷,“先生曾多次就一個學術方向為我點撥,我在后來完成的文章中很自然地署上了他的名字。先生卻堅定地拒絕了,說自己并沒有參與具體計算,不能掠美,并鼓勵我繼續深入下去。這種嚴于律己、獎掖后學的襟懷,我永世難忘。”
“雖不曾有幸與楊先生朝夕相處,但他強調的‘寧拙毋巧,寧樸毋華’這八個字,卻在我心中留下了最深的烙印,時刻激勵著我甘坐冷板凳,踏踏實實地做學問。”高研院博士生王鶴然說。
在高研院博士生陳雪看來,楊先生留下的精神遺產中,最觸動她的是一個“真”字:“做人,要率真無畏,敢于面對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治學,也要真誠無畏,勇于挑戰權威定論。這份對‘真’的堅守,是先生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暮色漸濃,涌進緬懷室的人卻越來越多。剛入校的大一新生、才結束實驗的研究生、兩鬢斑白的老校友……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將沉甸甸的哀思化作奮發的誓言。
追憶,何止于這方小小的緬懷室。在清華園之外,還有更厚重的敬意在集聚——
西子湖畔,西湖大學湖心講堂活動開場前,全體為先生肅立默哀;
江淮沃野,楊振寧陳列館內,人們自發在先生的半身雕塑前鞠躬悼念;
社交平臺的留言區、科學論壇的悼念帖中,眾多素未謀面的后輩寫下心聲:“是您的名字,讓‘科學家’三個字在我心中變得具體”“您用一生,完美詮釋了‘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每當仰望星空,便與您重逢”……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