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同學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是清華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舉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清華就開始以院系、社團等不同組織為單位,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30多年的時間里,清華的社會實踐組織更加完善,如今已經覆蓋全體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種類與形式也愈加多樣:有深入基層的社會調研,有跨院系團隊的創新創業項目,有接近生產一線的專業考察,有扎根偏遠地區的扶貧支教,還有到港澳臺地區甚至其他國家進行的交流實踐活動……這些社會實踐貫穿在整個學年之中,尤其以暑期社會實踐最為集中和豐富。據統計,2014年的暑假清華就有6400多人次的學生參加實踐,足跡遍布全國乃至世界。
2014年10月12-26日,在共青團清華大學委員會的組織策劃下,同學們匯集豐富多彩的暑期社會實踐成果,組織了首屆清華大學社會實踐年會(Tsinghua University Practice Annual Conference,簡稱T-PAC)。年會為期兩周,通過實踐夢想工作室(Practice Dream Factory,簡稱iPDF,也叫實踐微沙龍)、聯展、論壇和年會等活動,讓同學們充分交流實踐收獲,分享實踐心得,深化實踐成果。
在這些不同類型的活動中,實踐微沙龍由各支隊自主發起,給各主題相關或實踐地點相近支隊提供一個后期交流心得體會以及整合、共享深化實踐成果的平臺;論壇的形式為“分享”與“對話”,即由優秀支隊進行分享展示,并邀請在該領域有專業建樹的老師與實踐成員對話交流。聯展,讓支隊可通過實物體驗、視頻播放、張貼海報及口頭講解等多種方式對實踐成果進行展示,并于10月26日在大禮堂門前廣場集中舉辦,給觀眾特別是大一新生直觀體驗社會實踐的機會。10月26日晚為期三小時的年會是對實踐整體的總結,也為整個年會畫上圓滿的句號。
同學們根據“社會實踐年會”的英文首字母,把它縮寫為T-PAC。按照同學們的解讀,PAC是英文單詞PACE(一步、行動的意思)缺少一個字母E,E在英語中也曾用于指代人,也就是,行動需要每個清華人的參與;同時,E也正代表清華社會實踐的3E要素——受教育(education)、長才干(experience)、作貢獻(effort)。社會實踐,正是在每個清華學子的親身參與下,才能穩健地邁出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