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文圖咖啡廳中依然彌漫著溫暖的帶著蛋糕甜味的氣息,讓人心情放松下來。記者和經管學院2015級4班(經54班)前任團支書萬妙然同學一起,談起了她所在的這個優秀的集體。入學不到兩年,經54班的同學們不僅成績優秀,而且獲得了素質拓展、寒假返鄉社會實踐、主題團日等多項集體榮譽,他們以“尋路鄉村”為主題的調研切實地鍛煉了大家的社會調查能力,也給了大家深入基層后的收獲和思考。在我和萬妙然的交談中,有笑聲也有短暫的沉默:
記 者:當時為什么想到做一個貫穿性的主題系列活動呢?
萬妙然:當時,學院團委對每個班都有“支部事業”的要求,要求班級所有同學能集體去做一件大事,時間跨度最好為一學期或一學年。而我作為團支書,也不想讓活動太分散,想要給同學們呈現一個完整的活動系列。
記 者:如何選擇有亮點的主題呢?當時是怎么確定了“尋路鄉村”這個主題呢?
萬妙然:一個活動的性質,無外就這三種——獲取信息類、班內交流討論類、對外傳播類。在主題選擇上,我考慮的是,首先活動和專業有一定結合,會讓同學們覺得有助于自己的學習;其次看大家對什么真正感興趣。由于大一上學期,經54的活動基本都在校內進行的,大家其實還是比較想走出去。于是,到了大一下學期的時候,我就想著能不能組織一次赴外實踐。當時,我去了每個寢室,面對面了解同學們對活動主題的愿望,大家都表示——想去中國真正的鄉村看看。
記 者:這就是“尋路鄉村”的來歷嗎?
萬妙然:嗯,大一下的時候,學院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叫《尋路中國》,是美國人寫的北京懷柔區三岔村的故事。在大家通過讀書活動交流了看書的想法后,我在和同學們的私下交流中萌生了實地調研的念頭——這本書是2007年前后出版的,如果十年之后再去看看這個村子,應該會蠻有意思。后來,我們又找了有關我國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的文獻資料--同學們看后受到了啟發,興趣被激發了,也有同學講起自己經歷過的農村狀況,活動就順理成章了。
記 者:能不能介紹下“尋路鄉村”的具體實施?
萬妙然:我們班有28個同學報名了活動,我把大家分為兩批人——清明、五一各去一次,我兩次都參加了(給同學們拍照)。第一次去的時候,三岔村的地理位置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偏僻,山路曲折,沒有路標,驅車一上午,我們仍然沒找到村子,最終從清晨出發到抵達村口一共歷時七小時。在這里,我們順利地尋訪到了書中的主人公魏子淇,找到了《尋路中國》的作者何偉曾經住過的地方,分組與其他村民聊天,聆聽村子的故事。我們也爬山到了能仰望長城的地方合影留念。真能把書和現實結合起來,是一種別樣的體驗,看書無可替代。
記 者:那么第二次呢?
萬妙然:第二次去的時候,大家調研訪談的技巧明顯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最開始,面對村中隨處可見的閑坐的老人,大家并不知道如何開口,可后來跟這些和藹的老人們拉拉家常,問問他們的兒女情況等,大家逐漸能夠知道該怎么把書里得來的和現實得到的去印證。我們還探訪了村里的流動菜市場和建筑工地,遇到了曾帶頭反對政府的藝術家和他的工程師朋友,又作為不速之客“闖入”了回鄉企業主的家中,卻受到了熱情的接待。
哦,這一次去,我們也去附近的黃花村轉了一轉,感覺那里的旅游業發展的比較好,然而三岔村因為交通不便,還是比較落后的——我們感覺三岔村的十年變化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我們在心里驚訝的同時也在思考,這是為什么。
記 者:好了,我們回顧一下你們怎么做的準備吧?怎么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萬妙然:真的覺得調研的意義很大。當然,前期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譬如,給同學們普及一些安全常識、劃分調研小組、草擬調研提綱、聯系當地相關部門等等。至于讓大家積極參與,我想首先是活動本身和同學們專業發展方向相關,和熱點相關,大家才有興趣;其次,集體活動得跟校園的周期結合,期中、期末考試前這種時間是絕對不可以拿來組織活動的,確認時間之前,我都會發問卷或直接串寢跟同學聊。當然,我們的活動也有幾個同學實在沒能參與,我就設計了后續校友電話采訪和公眾號發推送的任務,給大家提供參與點。
不知不覺中,手中的咖啡已涼,采訪結束了。和萬妙然道別后,記者突然想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對于我們這些校園中的學生而言,兩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實踐和理論結合,才能成為真正經世濟民的有用的知識,而如果這一路有一群人一起走,會增加更多遠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