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冬陽正暖,清華北門的超市里,散步來買菜的大媽正在和攤主爭論著哪種蘋果更甜。年輕的博士生導師鮑捷輕輕笑著從他們身后經過——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只要拿手機輕輕一掃,就能知道想買的蘋果是酸還是甜,喝的牛奶安不安全,食用的油是不是地溝油……他這么想著,慢慢走回實驗室。
從讀書時起,鮑捷就已經開始關注量子點在光譜儀領域的應用——光譜是物質的一種天然“指紋”,是其與生俱來的“身份證”。作為分辨光波的神奇“眼睛”,光譜儀能“一眼洞穿”物質內部的化學成分和相對含量。然而,傳統光譜儀受光柵分光的物理原理限制,在實際中難以做到小于一本字典的大小,且造價昂貴,高達數萬美元。因此,傳統光譜儀一直是實驗室的“專寵”,難以進入尋常百姓家。“量子點是能在非常寬的顏色范圍內連續地獲得不同顏色的材料,基于這一獨特性,它是用來辨別物質顏色或光譜的絕佳材選。”鮑捷說。
鮑捷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階段深造于美國布朗大學,4年內學過材料、光譜等4個專業,博士后則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量子點研究。跨學科的專業背景和長時間的觀察思考,讓鮑捷有了“后發優勢”,他打破常規思維,以超然的研究視角“蹚”出了一條新路。量子點光譜儀受到了國內外業界學界的廣泛關注。
“他身上有老一輩科學家的影子,懷著一顆樸素的愛國心。”課題組科研助理張大偉這樣評價鮑捷。在美國時,鮑捷就在量子點光譜儀的研發上獲得突破。憑借這一技術,他想要留在美國任教絕非難事。但是在接到清華的邀請后,鮑捷還是堅定地回到了祖國,回到了母校。歸國之初,實驗室里的設備跟不上,他就一一購置,逐漸搭建起完備的實驗研究平臺。在這里,他一次次地試驗,成功研制出了量子點光譜儀,開了量子點和光譜儀巧妙結合的先河。現在,他又瞄準前沿領域,朝智能制造、智能傳感、智能分析等領域邁進,準備攀登新的高峰。
聊起這位年輕的像大哥哥一樣的導師,學生們有說不完的話。“鮑老師常常告訴我們,在算法精度上,別人能做到的,你們也要做到。”但他又很體諒學生,“我們實驗室從不打卡,鮑老師不會強迫我們。如果學生狀態不好,出去散心調整,他也不會介意。”博士研究生李思敏說。
鮑捷團隊的實驗室就像家一樣,墻上貼著師生們的不少合影。照片上,鮑捷總是站在最外側,你會以為他是個還在讀書的學生,燦爛的笑容里有的是對未來的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