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剛落。建筑館與建筑設計研究中心伍舜德樓,在層層疊疊的雪枝掩映中比肩而立,中國工程院新當選院士、建筑學院院長、清華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大步流星來往于兩棟古樸典雅的建筑之間,自1980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筑系,如今已經是第40個年頭。
40年間,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當代建筑進入創作繁榮期,一片片城鎮建立,一座座大樓拔起,超大型工程、標志性建筑,始于鄉土,走向世界,一代代建筑師和建筑教育工作者付出了他們的智慧與心血。
40年間,莊惟敏從一個熱愛畫畫的建筑系學生成長為知名設計大師,在國家建設發展的大潮中打磨成長,接過了中國建筑走向世界的歷史火炬,將自己的建筑熱情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
穿梭在設計的“王國”里,他用手中的筆和圖紙,勾勒出學生未來的藍圖,也為中國建筑發展留下舉足輕重的一筆。
這就是空間的力量
今年九月,莊惟敏獲得中國建筑界最高榮譽——梁思成建筑獎。在頒獎典禮上,他深情感謝母校清華大學和吳良鏞先生、關肇鄴先生、李道增先生等前輩們的諄諄教誨。前輩的言傳身教將梁思成先生的思想一點一滴地傳承下去,引領他深入學習并熱愛上建筑事業。
從小生活在設計大院里,面對一張張建筑設計圖紙,莊惟敏常常驚異于繪畫的奇妙,并被空間的力量所震撼:“一個簡簡單單的空間,怎么能夠看起來那么有美感,除了滿足功能之外,為何還讓人感到如此激動?”
從最開始知道如何滿足功能,到發現蘊含其中的美學,并將建筑融入環境、肩負起歷史文化的傳承……莊惟敏對于建筑的認知,通過一磚一瓦漸漸搭建起來。從學生到建筑師,從從業者到設計大師,他將功能和精神兩個層面結合在一起,賦予空間更多的意義。
對于莊惟敏來說,建筑始終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繁忙工作之余,他的興趣愛好也是畫畫。隨手拿起一只筆,勾草圖、做速寫,把眼中的人間場景置于紙上,“上班是設計,下班還是設計,連出去旅游都是在看房子的設計。”他笑著說。
教書這件事情多么有趣但絕不簡單
1992年完成博士學位后,莊惟敏選擇留校工作,加入光榮的教育工作者行列。在他看來,教書是一件“很有趣、又不簡單”的工作,有趣在于把一個單純無知、懵懵懂懂的年輕人領進門,培養成為有專業志向、激情投入的職業建筑師;困難在于怎樣讓年輕人真正愛上這個專業,理解這個專業,可以一輩子從事這個專業。
作為教師,莊惟敏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堅持每學年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2門專業理論課和4門專業設計課,至今已累計培養博士23人、碩士48人。其中,多名學生獲北京市和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清華大學畢業生啟航獎金獎、校級優秀學位論文等,已畢業學生中有5人獲得中國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
莊惟敏喜歡抽出時間參與新生專業引導、主題黨團日、開放交流時間、畢業生座談等活動,傾聽學生們的心聲,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悟,鼓勵學生們大膽探索創新、培養學術志趣。采訪當天,穿過專業教室走廊,莊惟敏主動與每一位在工位上做設計的學生打招呼,對他們的作品進行簡評,話語中透露著贊揚與自豪。他認為老師在評圖時,最重要的是激發同學們設計的熱情與創意,“老師對每一位同學的授課都是一個教案。”
除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莊惟敏還特別重視在價值觀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我一直認為建筑師的培養不僅是技法的培養,只教會學生們蓋一個房子,滿足某些功能是不夠的,一定要讓他們有人文情懷。因為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在創造人居環境,這種人居環境不僅僅滿足人們的使用,更重要的是給人帶來有文脈特征的人文關懷。”
作為院長,莊惟敏思想簡單而純粹,他曾經提到,建筑學院的老師能教授給學生的,是作為建筑師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我們教不出大師,大師不是教出來的。但要教出一個合格的職業建筑師,這是我們的職責。”
院長辦公室的桌子上,厚厚的資料幾乎擋住了坐在其中辦公者的身影。如此繁忙的工作,莊惟敏仍堅持抽出周末時間和學生共同度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讓建筑理念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不是所有的項目都可以成為自己的紀念碑
在莊惟敏主持的設計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建設的一座變電站。
為減少燃煤排放,北京市政府擬在西城區菜市口大街建設一座220KV變電站,作為北京“煤改電”的重點工程。這一項目的啟動并非一帆風順。社區空間新增變電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面臨缺乏混合利用、鄰避效應明顯、自我封閉與城市環境不協調的問題。
莊惟敏帶領設計團隊以策劃介入,通過多方多次協調擬定設計任務書,最終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地下運行可參觀的220KV智能輸變電站高層綜合體,在菜市口鬧市之下靜默地為城市輸送電力,而地上部分的公共空間也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使用后的評估檢測發現其電磁輻射強度遠遠低于國家標準值。這是莊惟敏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將電力設施、教育功能、公眾服務等融為市政綜合體的一次探索,也是建筑策劃與后評估理論的一次重要實踐。
從業至今,莊惟敏將一張張圖紙變成一棟棟高樓: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北京奧運會射擊館、中國美術館改造、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北川抗震紀念園幸福園展覽館……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建筑是遺憾的藝術,這些在人們眼中已經很精巧的設計,在他看來只是努力接近完美。
“有自覺性的建筑師心里清楚,不是所有的項目都可以成為自己的紀念碑。”莊惟敏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對于他來說,最完美的作品或許永遠是下一件。
為人類生活更美好進行創造
87年前,梁思成曾深刻發問:“建筑師的業是什么?”在梁思成看來,直接地說,其是建筑物之創造,為社會解決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問題;間接地說,是文化的紀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
對于莊惟敏來說,“設計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創作回饋他人、回饋社會。“當為了人類生活更美好來進行創造時,這件事就變得有意義了。”
這種社會責任感,源于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更源于一種傳承。一直以來,清華建筑學院秉承梁思成、吳良鏞等前輩的思想,結合國際建筑協會和堪培拉協議相關規定,對建筑師的培養提出更高更嚴格的標準。莊惟敏認為,成為一個合格的建筑師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除了理性思維、邏輯思維的培養,以及結構知識等相關技能的學習,最關鍵的是對人們的行為、對環境有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要根植于人文、藝術與文化中,這樣才能真正將生活融入到建筑中。
自擔任國際建協理事、國際建協職業實踐委員會聯席主席以來,莊惟敏開始更多地去思考中國建筑教育與世界前沿水平的差距。他認為,今天中國建筑師在技術和創意層面都不輸國外建筑師,而最大的差別在于我們的設計面對的是一個更龐大的群體,多樣化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區域發展不均衡導致需求層次的差異化。一個優秀建筑師既要能設計豪華的殿堂、酒店、劇院,同時也可以為平民設計經濟實用的住宅;此外,中國建筑面臨著較大的環境挑戰,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層面上,如何更多地建造人工環境、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預,這一代人任重道遠。
行走在建筑學院和建筑設計研究院間,一草一木,每一處設計,莊惟敏都如數家珍。他感恩自己有幸見證清華建筑教育和中國建筑事業的蓬勃發展,并將繼續為熱愛的建筑事業奮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