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影视剧观看网站,战狼第4集免费播放在线观看_高清超清在线观看

2019,初心依舊 | 那些溫潤人心的“金句”

2019.12.31

    文字

    曲田 程曦 高原  胡穎


    攝影

    李派 郭海軍等


    圖片設計

    李娜


    編審
    許亮   程曦   張歌明   張莉

     

2019年,清華人一起度過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歡慶時刻,一起接受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洗禮,通過“學風建設年”繼承發揚清華的優良學風,以更加寬廣的國際視野、更加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加有力的實際行動持續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值此辭舊迎新之際,我們選取一年中9則鮮活生動、溫潤人心的“金句”,與讀者共同重溫閃爍其中的清華精神,共同期許清華更美好的明天!


“希望從今天開始,我們攜起手來,傳承輝煌的歷史文化,培養優秀的年輕人才,用文化和教育的力量塑造未來,共同開辟一片更加明亮而深遠的天空!”

—校長邱勇

2019年,習近平主席、普京總統分別見證自己的母校授予對方名譽博士學位,成為清華大學和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各自發展歷程中的歷史性時刻。6月3日-7日,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率團訪問俄羅斯期間,與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校長尼古拉·克羅帕切夫交換兩校《關于共建“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的合作協議》,并在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發表演講。12月5日,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正式成立,致力于為中俄兩國的戰略合作與發展“開辟一片更加明亮而深遠的天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持之以恒,使命必達。”

——校黨委書記陳旭

自今年9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清華大學全面啟動以來,學校黨委和各級黨組織將主題教育與學校立德樹人、事業發展緊密結合,精準聚焦、認真組織、積極推進,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校黨委書記陳旭2019年10月30日在《光明日報》發表題為《堅守育人初心 勇擔時代使命》的文章,表示清華大學將繼續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切實做到立德樹人守初心、愛國奉獻擔使命、對照標桿找差距、行勝于言抓落實,推動學校改革和發展不斷邁上新的臺階,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們要將‘價值塑造’像‘鹽’一樣融化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過程之中。”

——航院教授、“清華大學新百年教學成就獎”獲得者李俊峰

9月10日,清華大學在大禮堂舉行教師節慶祝大會,隆重表彰2位突出貢獻獎獲得者、8位“清華大學新百年教學成就獎”獲得者,以及在教書育人等各項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和集體。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第一學術職責,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清華歷史上有無數好老師,現在的清華園中同樣有一大批在前輩教師影響下,熱愛教學、投身育人的年輕教師。他們立足講臺,面向國家的未來、世界的未來、人類的未來,努力把學生和自己都培養成肩負使命、追求卓越的人。

 

“新中國成立那年我留校任教,到今年正好七十年。”

——化學系教授薛華

這句樸素的話語,概括了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百歲老人薛華與清華相伴、與祖國同行的一生。從青絲到白發,她把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用一生的長度詮釋了人民教師的摯愛與堅守。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七十載風云際會,一代代清華人將自己的人生與國家發展進步水乳交融,以奮斗書寫愛國情懷。2019年,我們報道了“大國工程背后的清華力量”,講述了共和國同齡人與祖國共同成長的故事,也記錄了80后、90后清華人閃光的青春。時代不同,年齡不同,“愛國奉獻”是他們人生共同的關鍵詞。

 

“歡愉來自于與國同光,偉大復興的自豪;來自于盛世如你所愿,向先輩們的致敬;來自于喚起青年千百萬,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接續奮斗!”

——“偉大復興”方陣隊員代表徐銘擁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中,共計5400余名清華大學、清華附中、清華附小的師生參與了群眾游行、廣場合唱、廣場聯歡、廣場景觀設計與營造、游行彩車設計、志愿者服務、文藝晚會、服務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他們所在的崗位不同、承擔的角色不同,但都各盡其責、精益求精,共同見證了新時代“國之大典”的輝煌時刻。他們顧全大局、敢于擔當,彰顯了高度的政治意識;他們刻苦訓練、追求卓越,錘煉了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他們弘揚傳統、愛國奉獻,堅定了肩負時代使命、獻身復興偉業的理想信念。總結表彰大會上,現場師生發自肺腑的講述令人動容。

 

“7年時間就做了一件事情:融合,融合,再融合。”

——精儀系教授施路平

2019年,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團隊研發出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芯片——“天機芯”。基于該成果的論文作為封面文章登上《自然》,實現中國在芯片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自然》論文零的突破。施路平認為,發展類腦計算芯片是世界性難題,其中真正的挑戰是多學科融合。無獨有偶,在12月15日召開的首屆清華大學學術產業合作論壇上,嘉賓們一致認為,推動創新的關鍵在于學科交叉和跨界合作。促進跨學科、跨界的深度融合,是大學和企業創新的新模式。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土木系教授馮鵬

1997年,當時正讀大二的馮鵬在力學系教授薛克宗指導下,把“理論力學”課程感想變成了人生第一篇學術論文。十年后,馮鵬作為一名剛留校的青年教師,在薛克宗手把手指導下,獲得第五屆北京市青教賽理工組第一名。又一個十年,2017年,馮鵬也作為教練與薛克宗一起指導青年教師參賽。“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為清華學風傳承的一則“經典”故事。2019年,歷時8個月的“學風建設年”得到全校師生的熱情參與,通過學風大討論和深入工作調研,探討建立學風建設長效機制,努力形成新時代學風建設的清華方案。

 

“我希望你沒有刻意為追求數字而生活,我希望你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特等獎學金獲得者鄧佳琦

土木系本科生鄧佳琦在2019年清華大學學生獎勵大會上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大一新生訓練營期間,她給未來的自己寫了一封信。三年后,她實現了多個從0到1的跨越,也更明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學生獎勵大會舉辦30年來,學校不斷強化集體建設意識和獎勵育人作用,不斷完善多元的學生評價體系和科學的學生獎助體系,引導學生感悟和傳承獎項背后的清華精神。新時代的清華學子正不斷充實當下、積蓄力量,準備跑好屬于自己的那一棒。


“沒有猶豫,說走就走,辦完手續拎著箱子就去了!”

——澳門大學原校長、澳門科技大學創始校長、電機系教授周禮杲

12月20日,清華師生與全國人民一起,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清華與澳門的互動源遠流長。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周禮杲等一批清華教師積極參與到澳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中,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過硬的專業造詣,為澳門高校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作出了杰出貢獻,也為推動澳門高校與清華大學、澳門與內地之間的合作交流發揮了重要橋梁作用。澳門回歸后,清華與特區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領域不斷擴展。

 

 

  • ?

    010-62793001

  •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

  • 意見反饋

版權所有 ? 清華大學

京ICP備1500644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430053 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