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定于2020年11月5日發行《國裕家康》《新春送福》賀年專用郵票2枚及小全張1枚,設計者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
中國郵政自2006年開始發行賀年專用郵票,包括一枚固定的賀年郵票《賀新禧》和一枚當年的生肖郵票,以及由兩枚郵票制作的小全張。賀年專用郵票誕生至今已經度過14個春秋,成為大家迎接新年的重要符號,此次由陳楠設計的《新春送福》接力通用了14年的《賀新禧》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成為開啟新年的又一視覺記憶。
郵票以漢字為設計靈感,將不同書體的“福”字、甲骨文的“門”字及中國書畫中的斗方元素進行創意設計,以紅色、金色為主體色調,寓意祈福迎祥、開門見福。
設計:用郵票傳播傳統文化
對于陳楠而言,這次設計任務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體驗。
半年前,陳楠收到國家郵政的正式邀請開始進行2021賀年專用郵票的設計創作。但是正值新冠疫情期間,又是14年來的首次重大改變,如何把握畫面的文化內涵、吉祥寓意,以及在創意創新上尋求突破?陳楠面前擺著一道道設計難題。在經過深思熟慮,并與國家郵政相關負責人、編輯討論設計方向后,他們達成共識:在此次郵票設計中要提升積極樂觀的視覺感受,一掃新冠疫情帶來的心理陰霾。陳楠談道:“幾千年來,吉祥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下,趨吉避兇、祈福納祥是人們永恒的主題。”本次設計應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與建立吉祥美好的視覺意境。
在持續半年的設計過程中,陳楠前后提交了近20個設計方案,小的修改與調整更是不計其數。有的方案用寶瓶如意的圖形表現平安如意,有的則用寫實的四合院門樓表現五福臨門……最后勝出的設計方案是這幅完全以漢字為主的《新春送福》。郵票上有五個“福”,分別是位于四角的甲骨文、金文、行書、楷書,與位于中心的漢印風格裝飾字體。象形的甲骨文“門”字就像張貼春聯的一戶人家的大門,表現了五福臨門、開門見福的美好寓意。
對于漢字設計方案被選中,陳楠有自己的解讀。他認為郵票雖然是于方寸之間的藝術,內容卻包羅萬象,體現了發行國家的特有文化與文明成就,所以被稱為“國家名片”。今天的中國,隨著經濟的騰飛與文化的復興,民眾對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度進一步提升,作為一名藝術家、設計師,他有熱情也有責任大力宣傳推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其中就包括對漢字藝術的研究、創意與推廣。

陳楠近照。
但漢字藝術設計的研究與創作并不是陳楠設計工作的全部。他是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設計者之一,設計開發了第一套甲骨文設計字庫與眾多的甲骨文表情包,也是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視覺系統的設計者……他為自己的定義是“做一名做好中國文化傳播設計的人”。在陳楠看來,郵票是銜接普通民眾和藝術的一個重要窗口,它既展示了國家形象和歷史事件,也是向普通民眾傳遞藝術的一個便利的途徑。郵票有千萬張的發行量,會傳入到千萬人的手中,這遠比許多高端的展示形式更加便利與深入人心。
同時,他也期待著在接下來的每一年中,新的生肖郵票將以怎樣的創意與這枚郵票進行完美的組合。
育人:將恩師的言行傳遞
藝術設計對于陳楠而言,不僅是工作,更是熱愛,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工作室的微信公眾號會不定期更新“本上涂鴉”系列作品——來自陳楠手稿本里的繪畫小品。從初中學習畫畫到今天,他積累了幾百個手稿本,其中完整的畫稿就整理了近兩千張,創意草圖、讀書筆記、風景寫生更是多不勝數。一張張生動有趣的手稿見證著他的藝術生涯,無論是在飛機機艙里,還是在火車車廂中,旅途中他都會隨時記錄。有一次,在巴黎蒙馬特高地時,陳楠手邊只有一支筆但沒帶本子,便在超市的打印小票背面上畫了一張鳥瞰城市的小景。“最幸福的感覺就是在街邊咖啡館畫小風景或創意草圖了。”他說。

陳楠積累的手稿本。
在采訪中,陳楠表現出對于設計思維與方法論的熱衷,他希望不斷突破創作思維定式的禁錮,尋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平衡,追求學術研究與設計實踐的統一。他表示,在他的成長中不僅要感謝從事藝術工作的父母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更要感謝曾遇到的幾位恩師。
對他影響最為深刻的是大學畢業創作時的論文導師孫德珊先生。對于陳楠如何創新的提問,孫老師只用一句“日光之下并無新事”就使他醍醐灌頂,頓時明白傳統與創新的哲學關系。
如今,陳楠站在講臺上執教已經25年了,他希望自己也成為學生們的啟悟者,一位良師益友。在教學之中,陳楠始終堅持結合當下最新的科技與設計方法,不遺余力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藝術語言轉化成鮮活的當代設計語言。他是一個具有跨界思維與行動的學者,用源于詩詞格律的理解研究創立了“格律設計”的方法論,啟發學生探尋隱藏于表層形式背后的系統結構與運行規律。
他主講的“視覺傳達設計思維與方法”課程多次被評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他在每次課程中都注入大量心血,一堂課數百頁精彩圖片的PPT課件與生動的講解交相輝映,使這門課成為最受同學們歡迎的課程之一;他的學術講座經常座無虛席,學生們甚至擠坐在講臺邊兒上。陳楠在教學工作中投入的心力與教學效果可見一斑。
藝術設計是件大事,尤其是在像設計郵票這類重大工程時,如何做到“專家點頭、百姓鼓掌”?陳楠認為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朝這幾個方面下工夫:“首先,得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第二,想法與見識有賴于知識的儲備,對各種知識都要涉獵;第三,專業化,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扎實的真功夫;第四,表達力要強,設計是關于傳播的藝術;第五,堅持文化傳承與傳播交流的結合,希望自己和學生都能在傳統文化的根基之上具備開放的眼光;最后,就是既要有系統思維和邏輯思維,也要充分地相信自己的直覺與靈感。”
熱情:一場修煉,一次領悟
在學生口中,陳楠是個思維活躍的人,想法豐富而發散,好像有用不完的活力與創意。
陳楠認為,不管年紀如何,心態總要保持年輕,尤其是對于做設計的人來說,跟不上時代是不行的。他注重思維的發散與更新,回憶起小時候,他是典型的對于數理化“敬而遠之”的文科生,而現在,他越來越對科學、數學感興趣,無論是其中的邏輯還是科學的美學都可以與藝術設計相融合。在與谷歌公司合作的項目“智繪甲骨”中,他創意設計的甲骨文字體與動畫結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技術,使得晦澀高深的古文字具有了鮮活生動的交互體驗。陳楠正在做出努力,試圖將更多的創新手段應用到設計傳播中。
陳楠的辦公桌上有一張他在工作空隙隨手的筆記與草圖繪畫,筆記的下面是一個帶有波普風格的哪吒,三頭六臂、風火輪、李靖的寶塔和太乙真人的拂塵……“或許起筆的時候并不知道要往哪里走,該畫些什么,只是沒有邏輯地把腦海里閃動的符號傾瀉在紙面,把空間填滿,讓思維在筆尖散步。”
陳楠愛好廣泛,他從小喜歡福爾摩斯的演繹法,喜歡夢的解析,家里還有很多雕刻工具,有時也做做小木雕。他最喜歡的收藏是電影手辦,“或許明年會開始設計自己的IP形象。”他充滿熱情做著的事情,不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場修煉,一次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