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影视剧观看网站,战狼第4集免费播放在线观看_高清超清在线观看

西海固的清華故事

2020.12.28

      文字

      李晨暉 蒼立楠


      視頻制作

      視頻中心


      動圖制作

      趙存存


      編審
      劉蔚如   周襄楠


      欄目統籌

      周襄楠   賀茂藤


      編輯

      李晨暉 邱收 李若夢


在寧夏隆德縣一個偏僻的山村,上小學二年級的賢佳(化名)精氣神兒十足,只是比同齡孩子消瘦些。

去年,7歲的賢佳動了心臟手術,“室間隔缺損”——這個從出生就伴隨他的不定時炸彈終于被順利拆除。手術后的他最期待的就是去學校,幾里遠的上學路他自己一溜煙兒就跑到了。

賢佳的堂妹在1歲半的時候接受了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手術,手術后的她再也不用整個冬天都待在醫院里了。

服務一條龍,看病零負擔

西海固,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的代稱。這里群山綿亙,溝壑縱橫,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評價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它是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也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核心區。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2016年全國建檔立卡統計顯示,因病致貧、返貧的貧困戶占到貧困戶總數的42.6%。貧窮和疾病在西海固地區幾乎相伴而生。

賢佳和堂妹是兩個在最佳治療時間通過手術恢復健康的幸運兒。“看病的花費一共十多萬,”身為隆德縣玉平村普通村民的賢佳爸爸說,“因為這個項目,我們一分錢也沒掏,孩子現在身體好得很。”賢佳爸爸提到的這個“項目”是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簡稱“一附院”)源于云南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的先心病三方聯合救助項目。

2013年,清華大學啟動定點幫扶國家級貧困縣云南省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的工作。為解決貧困地區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這年5月,一附院醫生團隊赴南澗縣進行先心病患兒確診篩查工作。

在此后多年的實踐摸索中,一附院創造性地提出了“農合(醫保)報銷一部分,基金救助一部分,醫院減免一部分”,三方(政府、基金會、一附院)聯合救助的“大理模式”,手術后統一結算費用,實現了貧困家庭患兒救治基本零負擔。

“邊遠山區,特別是高原地區,先心病發病率高。由于認知有限,不僅老百姓,連醫務人員都以為先心病不能救治。受制于醫療資源和技術資源,很多患兒錯失了手術機會。”一附院副院長張東亞介紹道。

“服務一條龍,看病零負擔”,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一附院先心病救助項目已經從最初的云南大理輻射到周邊地區并走向全國。

僅在隆德縣,就有40多名像楊河村這對兄妹一樣的患者,順利接受了一附院先心病手術治療,開啟了嶄新的人生……

“經過多年的合作,當地醫院對于先心病初篩的準確率有了明顯提升。我們希望通過項目合作,帶動當地醫療水平的提升,使更多邊遠山區的老百姓享受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有更好的就醫體驗。”張東亞說道。

做扶貧路上的“趕路人”

從隆德縣城東側出發,向東穿越青蘭高速六盤山特長隧道,便來到了固原市涇源縣。

10月23日一大早,涇源縣人民醫院彩超室門口排起了長隊。這一天是一附院專家來縣里義務篩查先心病的日子,聞訊趕來的先天性心臟病疑似患兒及其家屬早早來到縣醫院,焦急地等待著專家的診斷。

經驗豐富的專家們認真詢問患兒情況,對患兒進行詳細的彩超診斷,并耐心地解答家屬的問題,安撫他們的焦慮情緒。

縣醫院彩超科醫生于紅主動參與了篩查工作,這對于已經10年沒機會進修的她來說,是特別難得的學習機會。篩查過程中,碰上較為復雜的病例,一附院心臟中心彩超室的崔建醫生就把診斷思路解釋給她聽。

結束篩查后,崔建主動添加了于紅的微信:“遇到復雜少見的病例可以把影像傳給我,一定要是動態的。”每到一處地方醫院,像這樣的業務指導,崔建總是毫無保留。

這支由一附院心外科、超聲科專家組成的醫療隊是扶貧路上的“趕路人”,孜孜不倦,他們的足跡已遍布全國28個省份,涉及近50個國家級貧困縣。

自2006年以來,一附院專家在全國開展義診,覆蓋人群達8萬余人次。其中,針對貧困家庭累計完成先心病手術4000余例,申請基金捐助達7000余萬元。

醫療幫扶的“大理模式”也從最初單一的疾病治療,逐步擴展為立體化、全方位幫扶。支持帶動地方醫院科室建設發展,提升貧困地區醫院的醫務人員職業技能,為當地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伍;救助范圍也進一步拓寬,從單一病種、限制年齡拓展到多病種、全年齡段;從救治費用幫扶拓展到康復后對其家庭脫貧的立體化幫扶。

在中國,有許許多多類似于云南大理州和寧夏西海固這樣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地方,“小病忍、大病拖”,一場疾病就可能拖垮一個家庭,成為他們脫貧路上的攔路虎。

找到一個又一個先心病救助的“盲區”,改善當地的醫療條件和老百姓的健康狀況,不僅能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更是贏得脫貧攻堅戰的有力保障。

“孩子,去看大海的廣”

“清華的老師把我們的娃娃引向了大海,只有見過大海的廣,才能知道小河的細。”隆德二中黨總支副書記陳玉軍回想起與清華師生共度的那個難忘夏天,依舊感動滿滿。

2018年清華大學教育扶貧中外師生暑期社會實踐的一個支隊來到了寧夏隆德縣第二中學。在暑期實踐中,來自清華的師生為這里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堂別開生面的文化素質課程——“趣味歷史”“奇妙的動物行為”“攝影技術與實踐”……

“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分享,更要分享外面世界的模樣,帶給孩子們希望。”這是實踐支隊師生的共同愿景,為當地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帶來關愛與新知,幫助他們擁有改變命運、走出貧困的勇氣與內生力量。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這座黃土高原腹地上形似長龍、南北迤邐的山脈,曾是紅軍長征時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

脫貧路上,中國攻克了無數“高山”。在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清華人把扶貧足跡留在這片土地,幫助西海固人民翻越脫貧攻堅的這座高山。

  • ?

    010-62793001

  •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

  • 意見反饋

版權所有 ? 清華大學

京ICP備1500644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430053 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