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從零開始培育一門音樂類通識課是什么樣的感受?
藝教中心的羅薇老師認為這很像種一棵樹。播撒適合當前土壤的種子,施下富含營養的肥料,彼此陪伴著一起成長,等到大樹枝繁葉茂的那天,音樂會像一道光輕輕落在樹冠頂部,成為鏈接世界的通道,帶領同學們去往任何地方。
2024年,羅薇獲得了第八屆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獎。
播種:在大班課上感受思維碰撞的奇妙反應
“第一年其實很煎熬,我之前從來沒有面對過這么大的講臺。”剛來到清華的那段時間,綜合性大學的授課模式讓羅薇感受到無措。作為音樂專業的畢業生,羅薇從小耳濡目染的是類似“師徒制”的“一對一”授課模式,驟然面對120人的大班課堂,過去的經驗失靈,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摸索。
“最開始連時間都把控不好,有時候給一節課準備的內容都足夠上三節課了。”為了讓自己快速適應大班的授課方式,羅薇摸爬滾打著嘗試了很多方法。為了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她會對課堂全程錄音,并在課后仔細聆聽錄音細節,試圖代入學生的視角去感受教學節奏,然后重新打磨授課內容的細枝末節。課堂上,她會認真觀察每一個環節同學們的眼神和表情反饋,“哪些地方同學們是有反應的?哪些地方同學們把目光從講臺移開了?”羅薇會默默記下這些變化,以此為參考調整授課節奏和案例選擇。
羅薇摸著石頭過河,用一年時間逐漸搭建起了課程的內容體系。“這是一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但也很有趣,因為它重新塑造了我自己。”對羅薇而言,大班課的樂趣很大一部分在于感受群體思維碰撞之后的奇妙反應。她覺得自己既像一位魔術師,也像一名舞臺戲劇演員,與臺下每一位同學共同感受、共同創造每一個當下的課堂瞬間。當發現同學們被課程內容所吸引、眼睛緊緊盯著講臺的時候,羅薇總會感受到幸福:“這如同一位舞臺劇演員吸引住全場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全情投入沉浸在兩個小時的劇場空間中,非常有成就感。”

羅薇老師與學生樂隊的舞臺溝通。
施肥:把自己作為“容器”
來到清華后,除了授課模式的改變,從專業教育到通識教育是羅薇完成的另一個重要轉型。面對“并不以此為職業”的學生,羅薇明白,相比于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讓音樂成為“一種對文化的理解力,一種美的感知力,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眼光和思路”更為重要。羅薇希望可以在自己的課堂引導學生突破專業壁壘,探索音樂與其他學科的關聯,借助音樂更好理解不同時期的科學態度、不同地域的人文視角以及不同種族的文化觀念。
這也正是“多元文化中的音樂現象”課程名的由來。為了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立體、充盈的課程體驗,開課頭幾年羅薇旁聽了諸多清華北大的人文類通識課程。從哲學歷史,到建筑繪畫,只要是與音樂觸類旁通的學科,羅薇都會嘗試去接觸并拓展學習。
為了幫助音樂基礎相對薄弱的非專業學生,更順暢地把握音樂形態背后最核心的藝術特質,羅薇嘗試通過視覺藝術、圖片設計和視頻制作,把抽象無形的音樂付諸于直觀具象的呈現。同時,羅薇還會深入挖掘科學、哲學、人文背后的時代觀與文化觀,將音樂視作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置于宏大人類文化框架中予以闡釋,旨在培養學生“跨文化、跨學科、貫古今”的思維模式。所有課堂上的“信手拈來”,都離不開課下日積月累的拓展與沉淀,“只有當我自己把這個板塊的功課做足了、知識儲備夠了,我才敢在課上去做與此相關的拓展延伸。”
機械93班的魏媛孔曾在結課后寫下這樣的評價:“這是我這么多年來第一次通過文化的視角感受音樂,從中世紀圣詠到凱爾特民歌,從伊比利亞的弗拉明戈到阿拉伯半島的詠唱,從巴洛克的繁飾到非洲鼓點的自由,每一種音樂都源于它所在的文化與歷史,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是無根之水。”
廣泛吸收多元知識,既是對課程的培育,也是羅薇自己“長熟”的過程。她將自己化身容器,把種類繁復多元的藝術、文化與能量嫁接在身體里,過濾掉雜質,一點點熬出精華,再讓它們隨著音樂長河灌溉課堂、滋養學生。
生長: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正如河流也在塑造著地形,在教學相長中,在與學生的碰撞中,羅薇總能產生新的靈感與收獲。
曾經的一節課上,羅薇向學生們拋出一個問題:“你們眼中的‘卡農’是什么樣的?”這其實只是一個有些“工具化”的問題,她的本意是想通過同學們的回答來檢測自己有沒有把這個相對復雜的音樂知識點解釋清楚。然而,課堂上一份出其不意的答案卻羅薇陷入深思。在這位同學眼中,“卡農”如同清華校園中的莘莘學子:每個人都是大一帶著懵懂入學適應,大二在課業與社工的繁重壓力下努力前行,大三逐漸明晰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大四在畢業、深造或實習之間忙碌奔波……每一年都有新生進來,也有畢業生離開校園,如此循環往復正如復調的內核,我們都覺得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但卻又在不經意間拷貝著彼此的人生。
羅薇仍然記得聽到這個回答時內心的震動:“曾經我以為,了解音樂基礎知識是我們走進音樂的必須途徑。但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音樂是生命的本能,是滲透在人類基因里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這個學生也許并沒有掌握音樂技法上的‘卡農’,但‘我在其中看到了我自己,看到了我的人生’,這正是音樂饋贈人類最珍貴的力量。”
這樣的碰撞與互動還有很多。為了給同學們創造更多實踐交流的機會,羅薇特別設計了課程展示環節,將課堂搬到蒙樓多功能廳。課堂展示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鼓勵學生打破學科壁壘,勇敢地去探索音樂表達的更多可能性。每學期的課堂展示內容都會給羅薇帶來很多感動與驚喜,比如學生會用基于現場表演的實時影像與延時技術,去探索音樂與時間、空間的關系;用鋼琴、打擊樂和默劇表演去反思網絡暴力對于生命個體的傷害;用光影與音效來審視自閉癥患者敏感但卻異常豐富的內心世界 ;借助AI技術將全班同學現場涂鴉完成的集體畫作譜寫成一首音樂作品等。

作為“多元文化中的音樂現象”課程主講教師,羅薇和全班同學一起嘗試基于現場集體畫作之上的AI音樂創作。
課堂之外,羅薇還擔任著音樂劇社團的指導教師,為熱愛音樂的清華學子搭建出更多維的表達空間。如今,音樂劇社已經成長得“羽翼豐滿”,能獨立運行也搭建起了自己的外聯資源庫,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在劇場留下歌聲與笑聲、汗水與淚水。

作為清華音樂劇社指導教師,羅薇和《劇院魅影》劇組同學在舞臺謝幕。
2025年是羅薇來到清華的第十七個年頭。“時光的河入海流”,曾經教過的學生已經畢業離開,順著人生的河奔向不盡相同的海。而她自己,也早已從當年的大班課“小白”,成長為學生們口中 “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的領路人”以及“你永遠可以相信”的羅薇老師。
她把音樂種成樹,再用音樂的靈性點亮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