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影视剧观看网站,战狼第4集免费播放在线观看_高清超清在线观看

宏觀教育回報率實證研究:用數據證明教育的價值

2025.07.03

    文字

    奚之淼


    圖片設計

    李娜


    資料提供

    科研院 社科學院


    編審

    劉蔚如  周襄楠

    張歌明  張莉

    贠爾茹


    欄目統籌

    周襄楠  賀茂藤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當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實現,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有力。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持續增加的教育投資究竟帶來了多高的經濟回報?教育投資的回報率是否比物質資本投資顯著更高?

圍繞這些關乎教育事業長遠發展的重要問題,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李稻葵教授團隊開展了實證研究,開創性測算了我國的宏觀教育回報率,并得出結論:我國不斷增加的教育投入不僅提升了國民素質,也產生了較高的宏觀經濟回報;我國不存在教育投資過剩問題,教育投資回報率沒有出現邊際遞減現象;當前我國的宏觀教育回報率顯著高于物質資本投資回報率。

相關成果以“教育回報率顯著高于資本回報率的實證分析——基于1978年以來我國宏觀教育回報率的測算”為題,發表在《教育研究》上,并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后又入選2024年清華大學最受師生關注的年度亮點成果。

用宏觀教育回報率衡量教育投資的價值

談起開展研究的初衷,論文第一作者、社科學院教師、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吳舒鈺介紹說:“這幾年我們團隊一直在關注與‘人’相關的話題,包括人口、教育、健康等人力資源問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教育無疑是“投資于人”的重要領域。

針對“教育投資值不值”這一重要命題,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宏觀教育回報率”這一概念,將教育投資類比于固定資產投資,從國家整體視角考察每一單位教育投入帶來的長期經濟增長回報。該指標以小學至研究生五個階段的全國總體教育經費作為教育總成本的測算依據,以國內生產總值中由教育水平提高所貢獻的部分作為教育總收益的測算依據,選取超過50年的時間窗口,使用完全折現法計算教育投資的內部回報率。

在學界,教育回報率已經有大量研究,但大多聚焦于個人或家庭層面的教育投資回報。微觀研究雖然可以測算教育如何提高個人收入,卻無法捕捉教育的社會價值,比如管理效率提升、技術創新擴散等,宏觀視角則可以將這些教育的外溢效應納入視野。“從宏觀層面系統測算教育對社會整體經濟增長所產生的作用,這在過去的相關研究中是極為缺乏的。”吳舒鈺說,“研究宏觀教育回報率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

教育投資回報豐厚

“以一個人的一生為視角,從小學乃至學前教育開始到25歲前完成主要教育階段,這期間的教育積累,會在此后的幾十年里逐步轉化為生產能力,進而影響國家的經濟增長。”吳舒鈺介紹道。

研究用人力資源總量替代傳統勞動力變量,人力資源總量將人口結構、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納入了考量:受教育時間越長,個體的知識積累越豐富,其所具備的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同時,健康狀況越好的勞動者,其有效勞動年限也往往更長……這些因素的改善共同推動著人力資源總量的提升。

因此,研究把受教育年限作為連接教育投入與經濟產出的關鍵中介變量。具體而言,教育投資的增加(例如提升高中或大學的毛入學率)會在若干年后轉化為國民受教育年限的提升和人力資源總量的提高。研究團隊基于全國人口普查與入學率數據動態推算各年齡段受教育年限,將人力資源總量納入生產函數,進而推算出因教育帶來的人力資源提升所對應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潛力。隨后,研究設定基準與對照情景,通過入學率變動帶來的成本與產出差額推算教育投資回報率。

最終結果顯示,1978-2020年間,我國的宏觀教育回報率為20.7%,顯著高于201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測算的我國經濟5%的物質資本投資回報率。更重要的是,當前我國高中、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的宏觀教育回報率分別為27.1%、20.9%和21.6%,各階段的教育回報率均超過了1978-2020年的平均宏觀教育回報率。

這些結論說明,我國宏觀教育回報率并未出現邊際遞減,而是隨著教育普及,持續釋放出穩定而強勁的增長動能。

在直觀的宏觀經濟增長背后,教育投資所帶來的人口素質提升還具有更長遠的影響。數據顯示,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2年,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超過2.4億人。隨著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我國勞動者整體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同時,受教育群體在健康意識、法律觀念、公民責任感等方面素養更高,推動著社會整體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穩步提升。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持續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環的人力資本積累機制。

“這是漸進但深遠的結構性變化。”吳舒鈺說。

不僅要“加投”還要“投得準”

當前,我國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轉變,要依靠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來驅動。此外,我國人口結構轉型加速,國民受教育水平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部分抵消勞動參與人口數量下降對經濟增長的負面沖擊。

“以前投資于物,下一步就是投資于人。”李稻葵教授指出,“投資于人最關鍵的是投資于教育。提高人的素質,才能實現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建議提高教育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通過引導社會壓縮一部分低效的物質資本投資,促進政府投資向教育領域轉移,使教育投資更好地貢獻于人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

不僅要“加投”,還要“投得準”。研究建議擴大基礎教育階段的普及范圍,尤其是推動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普及。研究結果也顯示,基礎教育階段的投資回報最為顯著,這是因為基礎教育覆蓋面廣、普及性強,對全社會人力資本的整體提升作用最明顯。李稻葵指出,“在人工智能時代,技術越進步,基礎的技能、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顯得更加重要。”同時,研究也強調要充分動員社會資本參與教育投入。

該成果不僅具有突出的理論價值,而且為有關部門提供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決策咨詢意見,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在教育投入不斷增加,從提高總量走向提升質量的未來,我國將向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回到微觀視角,對于個人來說,教育投資是否仍有較高回報?吳舒鈺認為,高等教育回報并未下降,但是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錯配。尤其在畢業生找工作這個問題上,并非因為教育無用,而是學科設置滯后于市場發展。她認為,高校應更加積極主動面向市場,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李稻葵也指出,社會對教育回報的理解出現短期化現象。“很多人忽視了教育帶來的長期綜合收益——不僅提升個人能力,也惠及家庭、組織以及下一代。”他強調,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在健康意識、社會適應力、轉型能力等方面普遍更強,能更好應對未來社會的轉型發展。


  • ?

    010-62793001

  •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

  • 意見反饋

版權所有 ? 清華大學

京ICP備1500644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430053 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