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煙臺博物館“世紀之路”展廳里,清華大學“思政實踐”課程支隊的同學們屏息凝視著那件布滿138處彈孔的雷神廟雨搭子,每一處痕跡都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的悲壯。歷史的重量在這一刻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真實。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3000余名清華學子通過“思政實踐”課程,走進一處處抗戰紀念地,尋找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神紐帶,思考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思政實踐”課程“‘烽火記憶’口述史整理”支隊采訪抗戰老戰士。
對“‘烽火記憶’口述史整理”支隊而言,歷史不再是紙面上文字,而是一群白發老人眼里的光——他們曾經用青春與熱血,在華夏大地刻下了“勝利”這最滾燙的注腳。在黨委武裝部教師白玉鳳帶領下,支隊踏上了前往河北邯鄲的尋訪之行,與九位百歲抗戰老戰士面對面交流,聆聽那段崢嶸歲月的鮮活記憶。此行中,隊員們還深入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躍峰渠紀念館、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實地觸摸歷史的脈搏;前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孤的山烈士陵園和梁溝腦溝兵工廠烈士陵園獻花,致敬緬懷英烈。

“思政實踐”課程“綠映沅湘”支隊參觀辰州日報舊址。
從華中的抗日前線到湖南的抗戰后方,清華學子們繼續追尋著歷史的足跡。在湖南沅陵,“綠映沅湘”支隊走進沅陵蘇區史實陳列館與辰州古街。抗日戰爭期間,辰州日報積極宣傳團結抗戰,推動抗日救亡運動,向后方群眾廣泛傳播共產黨的政策主張。如今,在辰州日報舊址上,孩子們正在誦讀國學經典,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而民族精神始終在這片土地上流淌、賡續和傳承。

“思政實踐”課程赴云南昆明、南澗支隊參觀西南聯大舊址。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在云南昆明,日新書院“思政實踐”課程支隊前往西南聯大舊址。隊員們駐足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旁,聆聽歷史的回響。這座由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丹的“三絕碑”,銘刻著1938年至1946年間,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師生跋涉三千余里南遷昆明的壯舉。走進西南聯大博物館,泛黃的講義、磨損的鋼筆、褪色的照片,無不訴說著一個民族在最艱難時刻依然堅守著文化脊梁。從戰火紛飛中熱血青年的“剛毅堅卓”到新時代青年的創新進取,在時代變遷的薪火相傳中,中華文脈始終煥發著蓬勃生機。

“思政實踐”課程支隊在各抗戰紀念地。
在廣東江門,致理書院的同學們追尋新鶴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在松山炮樓的戰斗足跡;在內蒙古呼和浩特,日新書院的同學們登上大青山,聆聽草原兒女與八路軍并肩作戰的故事;在河南嵩縣,清華大學與河南大學兩校學子齊聚抗戰辦學舊址,重溫革命先輩在烽火中對教育薪火的守護……從南粵大地到云貴高原,從中原腹地到邊疆熱土,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同學們切身感受民族危亡時刻的眾志成城,深刻體悟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的緊密相連。
站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這場奔赴大江南北的“思政實踐”之行,讓清華學子用腳步丈量曾經戰火紛飛的土地,用心靈感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散去的硝煙,化作民族精神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和平年代的青年,同樣肩負著時代重任。